近日,位于杭州西湖边的原浙江大学湖滨校区地块概念性规划推出,香港某集团将在此建设一个建筑群,其中酒店塔楼建筑最高处达85米,超过原浙大湖滨校区教学主楼的高度,写字楼和公寓的高度也都大大超过了土地出让合同书的规定。这个概念性规划甫一提出,立即受到了舆论的质疑,不少人担心,如果开了这样的先例,美丽的西湖沦为“小盆景”的现实也为期不远了。
今年1月,也是在这个地块上,“西湖第一高楼”原浙大湖滨校区教学主楼成功爆破。对此,当时曾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这栋建筑仅仅使用了13年就被拆除,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但也有人指出,这栋建筑与西湖的景观很不相称,炸掉了它,有利于自然与城市景观的恢复。如今,新的超高建筑群规划的出台,让人们再一次意识到,在保护城市景观谐调方面,任何乐观的想法都有天真的嫌疑。
人们对规划中的西湖第一高楼的质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不容践踏,近乎天赐般的自然景观对城市居民的重要性不可忽略。
正如人们普遍所了解的,西湖边建筑的“限高”一直都是杭州乃至全国建筑界的“重大话题”,但由于城市景观意识的淡薄、城市规划不够科学和严密,对违反规划的建设行为也没有严厉的处罚措施,以至于,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西湖边建筑的美感已经被“破坏殆尽”。此种暴殄天物的状况并不只发生在杭州一地,但凡有着珍贵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城市,往往都陷入保护与侵占的焦虑与挣扎之中,而保护的努力总是被蓬勃高涨的突破性建设冲动所击败。比如,早在去年就有媒体指出,南京人钟爱的莫愁湖已经被高层建筑层层包围,成了名副其实的“洗脚盆”。这种令人痛心的事例,在许多城市都能找得到。
杭州市对西湖边的建筑高度并非没有限定,但那栋被炸掉的西湖第一高楼当初何以建成,正在向世人展示的超限建筑群又是如何得以出台的呢?除了开发商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之外,还有什么样的背后推手?细心的人不难看出,湖滨校区地块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书在“限高”方面堪称措词巧妙,一方面,它要求建筑基本控高为25米,但同时又允许“局部可适当提高”;一方面要求突破高度的建筑比例不得超出总建筑面积的四分之一,同时又补充说,具体提高幅度可以在方案论证中分析确定。由于留下了这样两道宽敞的“后门”,规划中的嘉里中心要想不凌驾西湖实在太不容易了。甚至可以这样说,当初之所以签订那样一种模棱两可的合同书,也许目的就在于规避城市规划,为开发商突破限高大开方便之门。
西湖是兼具自然与人文价值的珍贵景观,是杭州无可替代的城市名片,也是杭州人乃至全体国人的共同财富。之所以要对西湖建筑限高,之所以强调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协调与和谐,目的就在于把西湖留给人民,而不是变成少数人的后花园。从这样的角度看,西湖边的建筑突破规划标准,不仅是对城市景观的破坏,实际上也是对公共财富的肆意侵占,是对自然馈赠和历史遗存的巧取豪夺。对类似的掠夺行为,有关机构尤其是地方人大应当依法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对不负责任的规划、出让等行政行为,更应做出纠正。
我们处身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在飞速地膨胀和变高,但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却并未随之变得深厚蕴藉,相反,体量庞大、丑陋骄横的建筑败笔在各地不断出现,无法复制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却不断消失或退色,这样的沉痛代价,决不是用“发展”二字可以轻松遮掩的。如果我们只是为此起彼伏的“第一高楼”沾沾自喜,却没有留住城市的魂,那难道不是愧对伟大时代的可耻失败吗?(蔡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