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7时25分,笔者走进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指挥控制大厅。
灯火通明的指挥控制大厅内,3个硕大的液晶显示屏不停地闪烁,话筒不时传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及各测控点的报告声,30多位身着天蓝色防静电服的航天工作人员,屏气凝神,紧紧盯着显示屏,注意着每一个数据的细微变化。
此时此刻,南太平洋某海域,夜幕已经降临。
转眼,卫星发射进入读秒倒计时。“5、4、3、2、1!”“点火!”“起飞!”北京时间18时05分,“嫦娥一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准时起飞。
顿时,各测控站的报告声此起彼伏:“西昌遥测信号正常!”“厦门跟踪正常!”“北京飞行正常!”……
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奔月梦,“嫦娥一号”风驰电掣般越过国土上空,朝着太平洋方向飞去。
早已布阵在此的远望二号、远望三号测量船正静候“嫦娥”的到来。
18时23分。刹那间,一个微微跳动的亮点跃入远望二号船的雷达屏幕。主操作手韩恩典迅速判断目标,稳稳地将卫星拉入示波器中心牢牢锁住。
“长江二号跟踪开始!”伴随着调度员的报告声,远望二号船拉开了测控序幕。与此同时,它的姊妹船远望三号也通过强大的测控天线跟踪着“嫦娥一号”卫星。18时26分,主操作手张志宝随即发现了目标。“长江三号双捕完成!”在这个以前从未到过的陌生海域,第8次担当主操作手的张志宝顺利地“牵”住了“嫦娥”的手。
“三级二次关机,末速修正结束!”“火箭调姿开始!”……卫星飞行进入主动段最后关键时刻,从祖国大陆到浩瀚大洋,大家屏住呼吸,静候卫星入轨时刻的到来。
北京时间18时30分,“星箭分离!”“成功了!”激动人心的喜讯连同卫星参数,随着电波飞向遥远的祖国,飞向北京航天指控中心。(刘海燕 陈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