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月二十四日电 题:牵引“嫦娥”奔月球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现场目击
作者 杨冰 姜宁 周兆军
二十四日下午十七时零五分,远在千里之外的西昌卫星发射场,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的嫦娥一号卫星,进入发射一小时倒计时准备。
与此同时,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飞控大厅里,四块面积为四十八平方米的巨幅屏幕上,清晰显示着从发射场传来的壮观场面:巍巍的发射塔架,拥抱着乳白色的巨型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火箭顶部的嫦娥一号卫星,在灯光的照射下,分外醒目。
大屏幕上方,标示着北京时间、任务时间、飞行时间的LED显示屏,不断跳跃着各种飞行控制数据,它们与百余个显示工作站,构成了整个飞行控制工作的核心平台。
十七时三十五分,卫星发射进入三十分钟准备。飞控中心上百台计算机飞速运转,数以万计的数据,从西昌、西安、太平洋等方向汇集到这里,又从这里流向四面八方。各系统技术人员按调度程序精心操作,专家们则在小声交换着意见。
“各号注意,一分钟准备!”十八时零四分,卫星发射进入一分钟读秒。此时,参试人员都把目光聚焦在大屏幕上,只见大屏幕上,发射塔架与火箭相连的线缆瞬间脱落,线缆摆杆迅速移开。
“十、九、八……”扬声器里传来最后的读秒声,飞控大厅里一片寂静,所有的人都屏住呼吸。
“点火!”
“起飞!”
十八时零五分,巨大的显示屏上,乳白色的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火焰,托举着嫦娥一号卫星,托载着中国人流传了千年的美丽传说,腾空而起,飞向浩瀚的太空。
火箭笔直上升约十秒后,按程序转弯,向东南方向飞去。
“长江二号发现目标!”
“长江三号跟踪正常!”
火箭越飞越高,在灿烂的银河里,留下了一道绚丽的轨迹。火箭航行区域的各测控站和测控船将测控数据传回北京飞控中心。
随着大屏幕上不断跳跃着的飞行参数,大厅里不时响起洪亮的报告声:“一、二级火箭分离成功!”“火箭飞出大气层,整流罩脱落!”“火箭二、三级分离!”
“星箭分离,卫星入轨!”此时,大厅里响起了一阵掌声。坐在总调度后侧的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主任朱民才,依然脸色凝重。他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来自各测试站(船)的信息,他知道,卫星发射成功,对测控通信系统来说,工作才刚刚开始。遥远的太空飞行,每一条指令、每一组数据、每一项决策,都事关“嫦娥”的每一根“神经”。
遥控发令员果断地按下了发令键。这是北京飞控中心向嫦娥一号发出的第一条遥控入轨指令。不久,轨道计算人员准确报出了精确的卫星入轨参数。飞控中心显示屏上的数据表明:嫦娥一号卫星进入预定大椭圆轨道。
掌声顷刻间响彻飞控大厅。一位媒体同行吟诵起宋代诗人陈与义的名句:“今夜嫦娥更潇洒,又携疏影过窗纱。”浩瀚的太空中,嫦娥一号越飞越远,轻盈地滑入预定轨道,翩然向月球飞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