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月二十日电 题:晚安!梅地亚
中新社记者 翁阳
今晚八点,文化部副部长于幼军、团中央第一书记胡春华等数名高官在梅地亚新闻中心就“重视未成年人教育”接受中外媒体集体采访。这是十七大期间在梅地亚举行的最后一场新闻活动。
据粗略统计,从十七大开幕至今,梅地亚先后举行了四次记者招待会以及近百场集体采访和小范围采访活动。从省部级党政要员到一线基层代表,从国有、民营企业高管到知名体育明星,六十多位十七代表都在这里留下了身影。
这场新闻盛宴着实让众多媒体始料未及,“分身乏术”则成为记者们的“心头之恨”。以十月十七日为例,从上午九点直至晚饭时分,屠光绍、杨凯生、郭树清等一批中国金融界重量级人物,在水泄不通的新闻间内,按每小时一位的频率陆续接受集体采访。极具新闻价值的这一天,被中外记者誉为“金融采访日”。
梅地亚十月七日试运行当天,新闻中心主任翟惠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梅地亚会向境内外媒体提供实质性服务,成为真正的“记者之家”。
“我很少判断错误,但今天必须认错。没有报名到北京采访十七大,实在是重大错误……十七大对于媒体采访的安排令人耳目一新。” 香港财华社主编罗绮萍在发表于十八日的文章中如是写道。
透过十七大的新闻硝烟可以发现,采访战场已不再局限于人民大会堂的三十九级台阶、抑或是代表团的集体讨论,梅地亚正成为中外记者竞相追逐的新宠。
从十五大开始,香港新城财经台记者潘惠莲已连续参加了三次中共全国党代会报道,对于单兵作战的她,面对以往没有的密集新闻活动,着实很辛苦。“还好我只要重点关注好金融领域就行了”,潘惠莲以这种方式为自己减压。
事实上,在十七大新闻中心忙碌辛苦的还不只是记者,来自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外交部、港澳办、台办、中国记协等多家单位的近百名工作人员同样很不“轻松”。
从七日中心试运行开始,他们便开始以此为家,受理记者采访申请、帮助媒体联系采访对象、进行新闻安排等一项项具体工作,使得“早八晚十”的作息时间形同虚设,许多人已将忙碌到深夜视为家常便饭。新加坡亚太金融新闻社的一名记者在外国记者接待处办理证件时惊诧地发现,“已经过了十点,你们居然还在坚守!”
官方信息显示,采访十七大的境外记者有一千一百多人,远远超过了中国境内的八百余名。有境内记者以“略带醋意”的口吻说,“他们不仅人多,而且待遇也比我们好”。中新社记者在十七大采访期间注意到,在首次设立的十七大新闻网站上,有专门为境外记者开设的采访受理申请表;在不少记者招待会上都给境外记者预留了靠前的位置;此外,境外记者获得的提问机会也丝毫不逊色于境内媒体。
据知,在今年一月一日开始实施的《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中明确规定,外国记者在华采访只需征得采访单位和个人同意即可,不再像以往必须由境内单位接待陪同,这意味着境外记者已拥有了和境内记者一样的采访权利。
在十七大期间,通过梅地亚新闻中心的联系渠道,境外媒体的采访申请只要代表本人同意,均予以迅速安排。
香港大公报助理总编蒋兆勇对中新社记者说,他注意到十七大上一些党代表高官面对媒体时不仅不再闪躲,反而能以从容的姿态轻松应对,从中可以看出中共在“媒体政治”态度方面的积极转变。
在这种变化的背后,则是近年来中国推进信息公开与建立完善新闻发布机制等方面描绘的一幕幕图景。此间分析人士指出,开放度和透明度的提升是中共转型现代政党的一个重要表现。
与风景怡人的玉渊潭公园紧邻相望的梅地亚宾馆,自一九九二年十四大开始至今,连续四次成为中共全国党代会新闻中心所在地。十五年间,梅地亚已见证了太多太多的中国变化。
十七大梅地亚新闻中心的全部采访活动到今晚已全部结束,但对于明日的闭幕式,以及之后十七届一中全会的相关新闻安排工作,今晚或许又是一个不眠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