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月二十日电 题:软实力何以现身十七大报告
中新社记者 翁阳
软实力(Soft Power),一个源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西方语词,首次被写入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党代会报告中。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是此概念的始作俑者。按照奈氏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领域体现出的硬实力,还包括因文化、价值观等吸引力表现出的软实力。
在十七大报告中,软实力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表述形式出现,与之相关的重要论述还包括“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以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等。
此间研究者指出,透过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已确立从国家层面推动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并作出相关系统部署。
在评价探讨全球汉语热催生孔子学院,中法、中俄互办“文化年”,以及日前刚于上海结束的世界特奥会等一系列重大现象和事件时,国际舆论的普遍看法是中国软实力日趋走强。有印度媒体以为“现在,所有中国的东西在世界上都令人着迷。”文章分析指出,“中国的软实力因经济活力而产生,反过来又增强了经济活力。”
天下物无独必有对。在赢得广泛肯定和尊重的同时,中国也引起了外界特别是西方社会对其发展前景和存在问题的疑问与担忧。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来自中西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和陌生感,会给彼此的对话交流造成一定困难,进而影响到其他经济、外交等领域的交往与合作。
一般认为,作为软实力核心的文化力,为世界众多国家高度重视。近年来,英国和韩国分别制定了“创意英国”与“活力韩国”的总体方针,法国、西班牙、日本等国也都在有计划地实施各自的语言战略,努力扩大其语言的国际影响。
在高度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地球村不可或缺重要一员的中国,如何以更加主动的姿态,通过对本民族文化的萃取提炼,同时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寻找一种中国和世界、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平衡,并将其精髓展示给世界之需求,正变得日益迫切。
“文化层面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将使国与国之间多几分理解,少几分敌意,这正是中国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出发点”,程曼丽如是表示。
然而,这种愿望的实现还要满足一个重要前提。在程曼丽看来,只有当一个国家将文化精髓内化为全体国民的共同认知后,方有可能将其外化为国际符号,并且当这种价值观念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后,才意味着软实力的真正提升。
关于这点,十七大报告显然有所考虑,着墨厚重。如“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增强诚信意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等内容。
此间观察家指出,除却文化层面,中国政府在十七大报告出炉前,显然已从更高视角认识到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大意义。这种真诚努力既体现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全新治国发展理念的提出,又见诸中国在推动朝核六方会谈中扮演的积极角色;既彰显于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对民生的“殷殷关切意”,又表现在对公民出国文明旅游的“淳淳劝导语”。
在新闻传媒领域,中国在开放度与透明度领域出现的积极变化同样受到国际舆论的肯定。十七大期间,有国外记者向中新社记者表示,希望中国能够延续这种好的趋势,并认为中国不必对外界的批评报道过分敏感,因为这对每一个崛起中的大国都是十分正常的。
约瑟夫•奈日前接受此间媒体专访时称,只要未雨绸缪、妥善处理,“文明的冲突”与“大国政治的悲剧”都是可以避免的。他认为“和谐世界”已为人类未来描绘出一幅乐观积极的图景,并相信中国能够和平崛起,但中国有必要通过“软实力”和负责任的行为来消除世界对其崛起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