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领导层越来越意识到大众的声音”、“在改善民生的同时注重民意”、“胡锦涛执政以来的亲民路线体现在报告的字里行间”——这是日本产经新闻、日本时事社等媒体评价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时的一个“着眼点”。
“英雄所见略同”,曾担任美国国务院负责中国以及周边地区事务助理国务卿帮办的苏珊•舍克16日对美国之音电台说:“如果审视一下中共的政策,就不难看出,中国领导人很看重民意,这就是近年来有那么多更加关心民生政策出台的原因。”
重大法律政策出台前广泛征求意见、各种听证会集纳各方面声音、城市行风评议热度不减、越来越多媒体与受众互动带来表达的多渠道——在改革开放即将30年的中国,“民意”确实已经走上了社会生活的前台。可供国际观察家援引的事例很多:对就业促进法的不同看法使之加入了严禁用工歧视的条款;事故赔偿条款产生争议后对标准作出相应改变;中国政府倾听民声从而对提高油价、提高税收等行政措施非常小心;甚至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晋升中也加入民意考评的内容”。
“中国非常关注民间对各种政策的态度和反应”——十七大报告最大限度地获得了党内的支持,也最大限度地获得了“民意”的支持。《华尔街日报》认为,社会公众的高度赞同基本缘于“采取更加民众至上的政策趋向,在继续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扩大教育和医疗福利的覆盖面”。路透社认为,中国城市阶层对中国改革的重点都有明确看法和希望,而十七大报告契合了人们的看法。《泰晤士报》则称:引进市场改革使很多人摆脱贫困,越来越多富裕起来的人要求获得更洁净的空气、拥有家庭轿车、对生活方式进行超出物质主义的明智选择。这些使得十七大绘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蓝图对中国人更有吸引力。
“随着民众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新闻传播手段不断更新和发达,民意正成为执政党施政参考和面对的重要因素。”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讲师赖洪毅说,中国最高领导层经常利用互联网了解民意,利用政府和人大的听证会了解公众对一些事件的态度,还越来越多地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这样有利于参考国际上成功的惯例并结合中国的情况,制定出保障民众利益的有效方案。而领导人在施政时有的放矢,尤其是针对民众最关心的民生话题提出相应的政策,然后通过民意调查来理解政策执行情况,就形成“了解民意——回应民生议题——通过民意了解执行情况——修正民生政策”的良性循环。
理解民意,顺应民意,代表民意,一直以来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新加坡《联合早报》载文指出:“以民为先”“以人为本”“以和为贵”,证明中共在后续的实践中依然有能力领导崭新时代的中国,真正为人民谋取更多的福利。
日本《东京新闻》在报道十七大时,注意到一位在非洲进行志愿活动的大学生党代表所说的一段话:“我要畅所欲言,讲真话,表达基层党员和民众的愿望。”而十七大开幕之际,英国BBC记者在湖北一个经济发展很好、有1600人的村庄进行采访时,村委会主任说“村民都认为党能领导好国家”。
这两则报道,无疑是中国民意的一种折射。
(记者于长洪 李柯勇 齐紫剑 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