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将于10月下旬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几天,西昌成为全国人民瞩目的焦点,本报记者特地在发射前赶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探“嫦娥一号”的发射准备情况。
选西昌是因为这里是福地
记者刚坐上车,和司机说明了目的地,司机便一副了然的模样,问道:“你们是记者吧,这个时候往卫星发射中心赶的,一定就是记者了。”这位师傅告诉记者,这两天,他已经拉到了好几拨记者,都是赶来看“嫦娥奔月”的。西昌城里,也因为大批记者和参观发射的游客的到来,出现了一个意外的旅游小高峰。尽管离发射还有大约一周时间,西昌城里的旅馆已经开始忙了,订房已经很困难了。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四面被山环绕着,从地形上看属于盆地。记者到西昌的时候,正下着小雨,看到围绕在山顶和山腰的厚厚的云层,不免有些担心“嫦娥一号”发射时的天气情况,连忙问司机师傅,西昌每年这个时候的天气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司机告诉记者,这种小雨在西昌已经淅淅沥沥下了有一个星期了,往往是晚上下一阵,白天就停了。只是天有些阴,好像提前入冬了一样。“今年天气反常得很,以往这个时候,都是西昌天气最好的时候,太阳大大的,照在身上暖洋洋的。从来就没有过那么久的阴雨天气。”
不过,司机对发射时候的天气倒是很有信心。他笑着说:“你们不要担心,当时选西昌这个地方作为卫星的发射中心,就是看上了这是个好地方。说是好地方,就有它的道理的,到时候,天一定会好起来的。”
虽是笑谈,但是临近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时,天果然亮了很多,记者在中心待了大半天也没见下雨。
B
进入中心必须“两手空空”
我们常常在电影里面看到这样的镜头:在进入一个重要的科学基地的时候,在进口处有道安检门,把人从头到尾扫描上一遍,检查有没有夹带什么违禁的物品。
进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检查也一样严格,虽然没有像电影里表现的那么玄乎,但是严谨的规定差点让记者空手而归了。
车子到达卫星发射中心,记者刚一下车,就看到远远的山脊前面,竖着高高的发射台,忍不住就端起相机,还没按下快门呢,就被胳膊上挂着臂章、头带大钢盔的战士制止了。门口不仅不能拍照,原本带着记者到中心的车子也不能再继续前行,必须换车。
一般的安全检查会有一道开包检查的手续,在这里,这一手续干脆也省了,包根本不让带,大家都要空着两只手进入卫星发射中心。同行的摄影记者得到允许,可以带照相机进入中心,游客带的摄像机则被挡在了门外面。
坐上了中心专门用来运送参观人员的车子之后,守卫门口的战士还要上车来,比照着每个人登记的内容,和每个人的身份证,进行又一次的确认。
经过了一系列的严格检查,记者总算得以顺利进入卫星发射中心。
C
“嫦娥”在蓝匣子里
等待升空
进入卫星发射中心,后羿射日雕塑、科技公园、航空主题雕塑园区等等,一系列反映航天主题的设施给人带来一种文化气息,但是大家最最期待看到的,还是已经进入发射倒计时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和即将送“嫦娥”进入轨道的火箭。
在火箭厂房里,记者看到了长征三号系列运载火箭的实体。这个40多米长的大家伙横卧在车间里。平时我们看到图片上的运载火箭细细长长的,近看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巨大。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即将运送“嫦娥一号”上天的长征三号甲火箭,是长征三号的“升级版本”,它不仅长度增加到了52.5米,而且运载能力由原来的1.4吨提高到2.5吨。
从火箭厂房一转出来,记者就看到了在整个发射中心三个塔架中距离最近,也是最新的三号发射塔。和旁边两个塔架的冷清相比,三号发射塔周围人来人往,一片忙碌的景象,工作人员在为发射做着各项最后的准备。
发射塔最显眼的部分,是一侧的一个巨大的蓝色大箱子,那是三号塔的移动架。在这个“蓝色大箱子”里面立着的,就是即将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火箭,而“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已经装上了火箭。现在,移动架已经和固定架合在了一起。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发射中心在执行卫星发射准备任务的过程中,有时这个“蓝色大箱子”会打开,那时就能够看到长征三号甲火箭。而“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因为被吊装入了火箭,所以不太可能看到它的真面目。
新建的卫星发射指挥中心位于距发射场区60多公里外西昌城区的航天北路上,属于城市里的“军事禁地”,外人一律无缘入内。
D
卫星升空看多少遍都不厌倦
从西昌市区到卫星发射中心,一路上,可以看到很多彝汉混居的小村庄,这样的小村庄一直绵延到卫星发射中心门口不远的地方。每次到了要进行卫星发射的时候,这些村子里的居民的生活,多多少少会受到一点影响。
泽远乡麻叶林村是一个距离卫星发射中心一公里左右的小村子。当记者问起发射卫星的事,村民们个个都很“权威”。村里的年轻人俞无河告诉记者,由于距离发射中心很近,平日里他们只要爬上周围的山坡,就能够看到整个发射中心的面貌。
每次一有卫星发射任务,村民们就会提前撤离。小俞告诉记者:“一般村里的干部会通知我们的,在发射前几个小时,我们会退到4公里以外的地方。”等待发射完了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就可以回来。今年他们已经撤了几次了。
小俞说:“即使是撤到4公里之外,还是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火箭升空的样子,很亮。”他告诉记者,虽然就在发射中心边上,看卫星发射已经很多次了,但是每次看火箭升空大家还是很激动。“看多少遍都不会厌倦。而且这次是‘嫦娥奔月’,是到月亮上去,意义又不一样了。”小俞说,到时候他会在警戒线外面找个地方,和村里人一起看“嫦娥一号”的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