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月十六日电 题:毛雨时:“毛主席的家乡更要搞民主”
中新社记者 周兆军
从十五大、十六大到十七大,毛雨时已经连续三次当选为全国党代表。作为毛泽东的家乡——湖南湘潭韶山村的党总支书记,毛雨时从今年开始一直在想一件心事:物色到一位能带领全村人继续往前走的接班人。
“我从一九九六年开始当村支书,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不能老在这个位置上不下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毛雨时说,他今年六十二岁,一些观念和思路已经赶不上时代了。年轻人思想解放、精力充沛,现在是他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他告诉记者,韶山村的村干部,采取村民“海选”的形式,严格按照《村委会选举法》的规定执行。“毛主席的家乡更要搞民主。”毛雨时说。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毛主席”三个字总是被他经常念叨。他回忆说,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韶山村还是很贫穷。许多村民当时不接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认为单干是“走邪路”,是给毛主席脸上抹黑。有一个老农甚至对着毛主席像哭了两天两夜。
经过一段时间的抵制、犹豫、观望,韶山人还是单干了。一九八三年,时任村委会主任的毛雨时倡导,要破除“温饱即安,守土为本”的小农经济意识,走商品经济路子。此后,韶山村开始利用“毛泽东故里”这块金字招牌,大力发展旅游业。
“这几年,每年到韶山村旅游的人有三百多万。”毛雨时介绍说,目前,全村经济总产值达一点二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八千元。最让他欣慰的是,村里人的观念改变了。“再没有人说经商是跟毛主席对着干了,现在村里不少人还炒股呢。”
毛雨时的观念也在变。几年前,他还不愿意给自己的办公室装空调,觉得还是艰苦朴素一点好。现在,他认为把办公室装修得漂亮一点,是个对外形象的问题,毕竟来的客人越来越多。他递给记者的名片,印刷精美,上面有一幅韶山村的照片。他说,发一张自己的名片,相当于给韶山做了一次广告。
村民越来越习惯单干了,毛雨时却又开始琢磨了:“如果条件具备了,农业这一块将来还要搞集体经济,集中起来才能搞机械化,搞规模经营。”毛雨时说,他到华西村和南街村都参观过,一个发展重工业,一个发展轻工业,都有很多好经验。韶山村要走自己的路,因为这里是毛主席的家乡,要维护原貌,保护环境,不适宜搞大规模的工业。
论辈份,毛雨时管毛泽东叫伯伯。每次到北京,他都要去看望毛家的几个子女,这次来北京开会,抽出时间还要去看看他们。“他们的年龄也都大了,对家乡一直很关心,去跟他们说说家乡的情况。”毛雨时说,“今年岸青去世了,家乡的人都很伤心。在主席的几个子女中,他回韶山的次数最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