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12日电 据解放军报报道,十六大以来,中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展示了强大的阵容和崭新的风貌。
民兵工作开创新局面。目前,中国民兵规模比较适度,布局趋于合理,组织编制规范,教育训练比较落实,武器装备大为改善,快速动员和遂行任务的能力明显提高。基干民兵组织整合为作战、勤务保障、应急和其他4种队伍,不仅组建有高炮(机)、地炮、导弹、通信、工兵、防化等陆军专业分队,而且组建有海军、空军、第二炮兵民兵分队。颁布了新一代《民兵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构建了军兵种较为齐全、训练内容较为完善、时代特点较为鲜明的民兵军事训练内容体系;依托民兵训练基地开展了科技兴训、科技练兵活动,训练质量进一步提高;城市民兵训练经费纳入政府保障渠道,农村民兵预备役人员训练补助经费列入国家转移支付范畴,训练保障得到加强。
其次,预备役部队建设迈上新台阶。通过调整改革,压缩了陆军预备役部队,新组建了军兵种预备役部队,突出了防空作战和勤务保障预备役部队建设,初步形成了诸军兵种较为齐全的新格局。加强了主要方向、重点地区的预备役部队建设,布局结构趋于合理;实行区域编组与跨区抽编相结合,预备役官兵专业对口率、转业退伍军人比例、党团员比例大幅提高;深化了训练改革,普及基地化、网络化、模拟化训练,开展与现役部队的挂钩训练和联训联演,进行了整师整团快速动员演练和综合战术演练,训练质量和层次明显提高;加强了正规化建设,绝大多数师旅团有独立的营院、办公用房和文化、生活设施,多数师旅团建有训练基地、训练装备仓库和战备器材库,所有营连都建有营连部。
新兵质量有了新提高。完善了征兵政策制度,修改了应征公民体格检查标准和政治审查办法,制发了应征公民体格检查心理检测暂行标准和实施办法,改革了征接兵方式,规范了新兵交接和退兵的程序、办法,征兵工作进一步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开展了征集在校大学生工作,扩大了征集军地通用专业技术青年比例,组织了从非军事部门直接招收士官试点,新兵的政治、文化、身体素质有了新的提高,为加强部队质量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兵员动员准备取得新进展。调整了退伍军人预备役登记专业技术种类,颁发了新的退伍军人专业名称和编码,研制开发了《预备役退伍军人自动化管理系统软件》,编写了《动员征召退伍军人工作文书》,规范了平时动员点验和战时实施动员的程序。调整了储备区的规模和布局,突出了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部队技术兵的储备,做到了征、补、退、储的有机结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地方与军事专业对口技术人员预备役登记工作的通知》,将登记范围从主要方向、重点地区扩大到全国多数省(区、市),为战时兵员动员储备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学生军训有了新发展。从2002年起,中国的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学生军训工作进入全面普及阶段。军地各级建立了学生军训组织领导机构,建设了一支军地结合、专兼结合的军事教师队伍,下发了《学生军训工作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大纲》等,学生军训工作正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到2006年,全国已有1600余所普通高等学校、26000余所高级中学开展了学生军训,年参训学生1600余万人,五年来共训练大中学生7000余万人。
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在发展生产、促进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在抢险救灾、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了突击队作用,在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卫士作用,在创建文明单位、传播文明新风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据统计,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西电东送、三峡大坝、青藏铁路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8万多个,创建文明村、文明单位17万多个,300多万人参加退耕还林、防风治沙,每年有近4万民兵参加守护桥梁、隧道和铁路线,近600万人次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特别是在抗击“非典”、抗洪抢险、抗旱救灾和抗击强台风袭击等斗争中,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承担了大量的急难险重任务,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