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正在逐渐推进
“和谐世界”的思想是2005年由胡锦涛提出的。早在2003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就曾在各种国际场合频频阐述中国“和平崛起”“和平发展”的理念。
在2006年8月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胡锦涛说,“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和谐世界”自此从一般性的口号和主张,上升到了大政方针的高度。
“外交总是内政的延续,”中国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宫少朋对本刊记者说,和谐世界的外交政策本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
外交对内政的这种延续反映在多方面,首先有现实的需要。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本刊记者,要研究一年的外交政策,首先要搞清那一年的主要矛盾。在他看来,2006年,中国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就是能源问题。而经过举办中非论坛、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与胡锦涛主席的互访等一系列外交努力,最终实现了中国能源的内政需要。
这是务实的一面。理念的一面也在具体的实践中得到体现。
在今年的《中国外交》白皮书里,有专门一章阐述中国外交领事工作。
2006年,中国政府先后4次从所罗门、东帝汶、黎巴嫩、汤加协助800余名中国公民撤离。而今年1月,中国工人在尼日利亚两次被绑架、4月中石化在埃塞俄比亚项目组遇袭,到7月一名中核公司员工在尼日尔北部被绑架、4名中国公民在巴基斯坦遇袭等等都得到相对圆满解决。
美国《侨报》评论说:中国外交进入“民本时代”。
作为内政延续的外交,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内政。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连同国内的环境考虑,中国制定了一个新的五年计划,承诺将削减五分之一的能源消耗量、十分之一的工业污染、三分之一的工业水消耗量。 而欧盟和美国对中国出口消费品的预警,也在客观上促使中国进一步加强出口产品的质量把关。
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副教授郑永年曾指出,中国如何能够在国际社会的期望之下调整自己是一个大问题。
这个调整正在逐渐推进。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