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九月三十日电 题:中国人大常委会:立法的长度与密度
中新社记者 孙宇挺
监督法,历经七届、八届、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三轮起草,经过三次审议于二00六年八月出台,前后历时二十年。
物权法,历经创纪录的八审,二00七年三月全国人代会最终审议通过,前后历时十四年。
反垄断法,一九八七年开始酝酿,二00七年八月三审后出台,前后历时二十年。
……
进入立法破冰阶段
从这些法律出台的时间跨度,不难看出,中国这两年的立法正在解决“历史问题”、关键问题,突破立法难点,中国正进入立法破冰阶段。
法学专家郭道晖回忆说,三十年前当时文化大革命刚结束,百废待兴,法律也是一片空白。对于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中国人,上下齐心,希望用法制保障社会安定,故而当时出台法律又快又多又顺利。
与当时法律出台快相对比的是,物权法出台的背景,创纪录的八审,延绵十余年,一百多次研讨会,创下中国全国人大立法史上纪录。
在今年“两会”伊始,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发言人姜恩柱解释物权法草案多次审议的原因时,就指出其“涉及各方面、各阶层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事关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关注现阶段立法,还有很多法律,在草案审议中充满各方观点的碰撞,各种意见的表达,所立之法已成社会的焦点、热点。
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深层矛盾凸显,各方利益诉求纠结,因此许多围绕改革难点的立法也只有破冰才能前行。另一方面,中国人均GDP 正步入一千美元到三千美元的发展关键时期,也是国际上认为的矛盾凸显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纷扰对立法提出了更高要求。
顺应形势,为了提高立法质量,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于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草案,向社会全文公布,广泛征求意见。对法律草案中专业性强、各方面意见分歧较大的问题,通过立法论证会、听证会等深入讨论,集中民智。
四十天时间,物权法草案收到各界意见上万条;一个月时间,劳动合同法草案收到各方意见近二十万条。消化吸收各方意见也增加了立法难度,也促成中国目前立法时间长度加大。
立法密度加大
与此同时,中国立法密度却有增无减。近些年,每次常委会基本上都要审议三到五部法律,这样的密度前所未有。最近一次常委会甚至审议了十二部法律案。
自中共十五大上确立了二0 一0 年建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以来,中国明显加快了立法进程。
九届全国人大期间,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法律解释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共一百一十三件;十届全国人大期间,截至最近一次常委会,这个数据为九十三件。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许多是对于改革初期制定的法律的修改案,毕竟,这些法律中许多条文,已不再适用于经过二十多年沧桑巨变的中国社会。而其中某些法律的修改难度并不低于制定一部新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的立法计划提到,争取在二00七年审议通过十到十五件,立法计划还安排了九件预备项目以及十九件建议项目。预计到二00八年初,中国现行有效的法律将达二百三十件左右。
一位法律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二十多年的立法进程,中国在行政法和经济法方面已经形成一定的法律体系,但是对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框架的要求而言,还欠缺的是社会领域的立法,所以接下来中国在社会立法方面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记者注意到,全国人大常委会二00七年工作要点已然将加强社会领域立法列在了第一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