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色调更改背后的设计理念
从解放战争以来,暖色调的绿色一直是解放军陆军军服的基本色,无论是65式的草绿还是87式的棕绿、97式的浅棕绿。军需装备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苏扬说:“87式军服主体色深棕绿属暖色调,与世界军服冷色调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另外,服装与服饰色彩不协调,色彩堆砌,缺乏协调美。”
为了使新军服颜色更有时代感,设计人员先从几百种颜色中筛出50多种绿色,再取其中10种做成布料小样,逐个比对论证。这其中有个原则是,颜色与外军军服相同的不能用,与国内行业制服雷同的不能用,可能导致三军不协调的颜色不能用,不适合中国人肤色的也不能用。
传统因素也参与了军服颜色的博弈。总后军需物资油料部部长冯亮说:“老军服的颜色是国防绿,新军服在保持绿色调的基础上加入了红军、八路军军服的灰色调。”
经过了一年半的征求意见及层层汇报后,“松枝绿”最终幸运地成了陆军新军服的主色。而松枝绿的好处显而易见,与棕绿色相比,更显沉稳、庄重,且容易与服饰搭配,地域和季节适应性更强。
与陆军军服相比,海军、空军以及武警部队的军服颜色改动较小,分别由藏青色、蓝灰色、橄榄绿色调整为深藏青、深蓝灰、深橄榄绿色。军种色调更加鲜明协调。
陆军军帽帽墙红色也被去掉了,使得帽徽的红色更为突出。领花、胸标、臂章等服饰的主色调,从过去的银色改成了更显高贵威严的金黄色,也与冷色调军服更加搭配。
不只军服颜色的调整,增加资历章、胸标、臂章等标志服饰,强化了军服美感;女军人的大檐帽改为卷檐帽,体现出女性的柔美;夏常服采用透气性好的涤棉包芯纱面料,穿起来更加舒适……这些无不体现一种人性化设计理念。
一粒纽扣带来的难题与后勤保障社会化
07式新军服的纽扣,比以前的87式格外闪亮精致;而这小小的扣子曾给设计人员与军事代表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开始,为了在纽扣的外侧加道0.5cm的亮边,工厂采用了“抛边工艺”。亮是亮了,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抛亮的过程可能影响了纽扣外面的一层保护膜,在盐雾实验中就产生了锈蚀,达不到我们原来定的72个小时的标准。”曾凡亮说。作为军需军代表局南京军代室主任,他认识到由于很多部队官兵常年在海岛、大海生活,有的甚至整天都带一身汗水训练,因此对纽扣的抗腐蚀性要求高。
服装厂衣服都做出来了,如果纽扣的问题再不尽快解决,就很可能会影响到换装的进程,军代表们决定放弃抛边工艺,采取打磨的方法加亮,样品经过盐雾实验,“72小时都不锈。这下我们真是松了口气。”
试验成功的纽扣很快分批送到了100多家生产工厂。据悉,大约15万人参与了这次生产。而这100多家工厂,全部属于地方。1999年之前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军队被服主要由军队自己生产。1999年,部队把军需工厂全部交给地方。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说过,“军队要强化‘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意识,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就要依托社会保障。”
作为“社会保障”力量之一,山东省一家服装集团承担了济南战区军官礼服的制作任务。2007年1月,这家集团应邀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07式军服招标会,最终成为生产军官礼服的中标企业之一。按照计划,厂家3月份组织原料、4月份陆续投产、5月份大批量生产、6月底完工,环环相扣。而一套军服,要经过设计、剪裁、缝制、熨烫、整形、包装、检验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工序才能完成。
2007年5月份,在另一家工厂的车间内,数以千计的工人在忙碌着生产新军服。在车间墙壁上,还竖立着“制好军服,扬我军威”的标语牌。
一名工人说:“厂里要求我们用生产高档西服的标准生产。”高档西服的标准是什么呢?拿礼服衣领举例,衣领的宽度,相差不能超过1毫米。
这次换装,礼服采取量体裁衣、量体套号的办法,由企业直接送到官兵手中,改变了以往粗放的供应方式,使服装保障更加精确化,“这样可以省下不少‘银子’呀!”高级工程师苏扬说,“新军装按照人体尺寸分布规律,扩大了号型的覆盖范围;礼服全部单量单裁,大大提高了服装的合体性。”
军装越来越合体的背后,是中国军队精确化保障能力和理念的增强。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王宗喜教授是中国军事物流研究领头人,他认为军队通过此次换装已迈开了精确保障及引进社会力量办后勤的坚实一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