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年轻人有一个非常闻名的称呼:“垮掉的一代”,他们消解责任,无视集体,反对理性,纵情声色。近年来,在中国有一种声调时起时伏,“80后”也是“垮掉的一代”,他们在传统的目光中显得另类而张扬,崇尚以自我为中心,不喜欢循规蹈矩,凡事持怀疑态度,反叛传统价值观。
“我要用自己的行动证实。‘80后’并非利己的一代、垮掉的一代,‘80后’的一代是值得信赖的!”高明是这样说的,事实证明,他也是这样做的。
正如许多有识之士指出:每个年代的人,当他们开始在时代舞台上崭露头角时,总是备受重视。高明的经历,官方高层关注,媒体广泛报道,社会各界热议。因此,高明会成为一个符号,而这个符号所蕴涵的深意,给“80后”青年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与“个性特征”。
就时代印记而言,以高明为代表的“80后”青年,他们成长在中国经济建设速度最快、社会结构转型最为激烈、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迅速、人们思想观念最为解放、价值观也最为多元化的时期。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洪流,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以及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构成了他们成长与发展的社会大背景。视野开阔、个性张扬、追求功利、自我中心、价值多元、享乐主义、叛逆孤傲等成为他们的代名词。
就个性特征而言,“男儿意气,无关富贵”,这一用语更趋向于个人价值的显现和选择,主张个性独立、自我选择、自我实现。无关富贵,则把高明参军非功利性表达得简约而完美。
在常人看来,休学参军,这是一个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选择,延误学业,耽误挣钱,一个字:傻!然而,高明的回答似乎平淡无奇:“只是想来”。
于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人习惯于从工具理性的角度认识和思考问题,诸如“雷锋很傻”、“张华救老农不值”,现在又有人提出“高明休学参军划不来”,更有甚者,竟然提出“高明参军,没有功利性,除非他有病”等怪论。
其实,高明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有其必然性。
从环境因素来看,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改变人。高明就读北大,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文化氛围,给高明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北大人一贯的光荣传统。高明说:“北大自建校之始,兴亡感与责任意识便成为一种自觉而内在的承担,这种兴亡感与责任意识促使每一名北大学子奋进。”正是这种意识让他选择了做一名义务兵。他丰富的知识、活跃的思维,还有大学生特有的朝气,给部队的政治教育、军事训练、管理工作、官兵关系等带来了全新的活力。
同时,部队生活也历练了高明。他说,自己经常被周围的士兵和干部感染着,使自己比入伍前有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体能、意志、作风纪律、集体观念、效率意识等方面受到了很大锻炼”。
从自身因素来看,高明现象的出现,固然与北大、二炮部队等外在环境因素的熏陶、培养和激励有关,但更与高明自身内在素质分不开,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高明从小失去父亲,家境不好,使他与其他“80后”青年相比,增加了一层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面对传统价值,高明有反叛的一面,对部队各种教育方式提出质疑和主张。而在世俗价值面前,他淡泊名利,“保持一颗平常心”。正如他身边的同学们评说的,“高明不是一般的‘80后’”。
高明有着浓重的英雄主义情结和理想主义,张扬而不狂妄,淡泊而不失志,并且勇于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正是这些看似矛盾而又统一的个性特征,让我们从高明身上看到了一个正在成长的真实“80后”群体,而少了一些政治背景和高深理论。
由此,透视“高明现象”,我们认为,在一个思想解放和多元文化的时代里,以高明为代表的“80后”不是垮掉的一代,反而正逐渐走上时代的大舞台,走向前台,以责无旁贷的勇气和能力,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进步默默努力,不懈追求!
我们有些人喜欢以功利的角度和灰色的眼光来看待社会运行,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其实,高明是先进典型中的平凡形象,“我只是一个媒介”,希望“诉说自己的体悟,让愿意参军的大学生们了解这条道路”。但是,他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北大和二炮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确实难能可贵,这是我们从高明事迹中获得的最重要启示。如果我们每个青年都能在不同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在个人价值实现上找到与时代主旋律的契合点,那么,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就大有希望。
未来属于青年,这是任何时代都不会改变的。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那些经历过怀疑、探寻和思考的“80后”青年,将会最终走向成熟,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
(作者王树荫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卢少求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