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三:高效
“让政府第一时间出面成为惯例”
8月19日,台风“圣帕”袭击福建,从8月16日开始到18日21时,福建全省通过通信部门共发送防御台风公益短信2086.32万条。
与此同时,福建省内的多家广播和电视媒体开设了防御“圣帕”直播节目,滚动播报台风动向和防灾常识。一些媒体开设了电话热线或短信平台,邀请群众为防灾工作“查缺补漏”。
“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第一时间出面应对,应该成为惯例。”薛澜曾参与中国首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相关起草工作,“时间性原则”被他列为政府应对危机的重要原则。
2006年1月3日凌晨2时,北京东三环路京广桥东南角辅路污水管线发生漏水事故,污水灌入地铁10号线施工区间段,并造成三环路南向北方向部分主辅路塌陷。东三环是北京市交通主干道,事发地点正处中央商务区。
3日上午,由东向西行驶至朝阳区红庙附近的许先生,突然收到1860的手机短信:“交管部门提示:今晨,东三环京广桥东南角辅路污水管发生漏水事故,东三环京广桥朝阳路附近实行交通管制,请车辆绕行。谢谢广大市民的配合与支持!”他随即掉头绕行朝阳北路。这时,距事故发生不到5个小时。3日晚7时至4日凌晨4时左右,一夜之间,80多面绕行标志在管制道路周边全部安装完毕。
实际上,很多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就已经有了应对的基本方案,这就是近年来进入公众视野的“应急预案”。
2006年1月8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公布,薛澜认为这是国家应急管理的行动纲要,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这个大厦的“钢筋结构”。各地的应急预案也陆续公布,各有创新:云南确保在危机事件中记者的正当采访权益,河北规定重大事件和严重灾害可越级报省委,太原规定重大突发事件发言人须及时到场。
“政府的快速反应,体现着政府对突发事件的高度重视和处理危机能力的增强。”白钢说。
关键词四:协同
“把政府的自觉变成制度化常态”
“协同性原则也是危机处理中的重要原则。”薛澜认为,“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明确职能和分工,优化社会资源,发挥整体功效,相当重要。”
在太湖水危机爆发之后,“引江济太”(引长江水入太湖)、提高水质、打捞蓝藻、加强监测……一系列“治水”措施渐次展开。无锡市20多家主要超市、大卖场紧急调运20万箱纯净水。这些纯净水都是在市经贸委组织下从正常渠道进入市场的,纯净水的市场供应和价格总体稳定,一些大型超市让利10%销售。对困难群体,政府部门组织了20吨纯净水免费发放。市自来水总公司全力以赴,尽快使自来水恢复到安全饮用标准。在一系列协同政策下,无锡水危机逐渐平复。
7月29日,河南陕县支建煤矿发生透水事故,69名矿工被困井下。事故发生不到24小时,调用了武警、医护、媒体、运输等各种资源。76小时后,所有矿工全部获救。
“政策的协同,显示了政府行政能力和行政效率的提高。”薛澜说。
与此同时,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使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更从容。
2006年7月,《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出台;200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8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发布;8月30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突发事件应对法获通过……
“在处理突发事件上,对政府来说,首要任务是用法治来确保公共安全,即加快规章制度建设,健全与完善关于维护公共安全的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白钢说,“这样才能把各级政府的自觉,变成制度化的常态。”(张铁)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