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30日电 题:公款公事为何不公开进行?
作者:郑根岭
郑州市六大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决算款为4.2亿元,由于重报多报工程量,光水分就挤出了1亿多元。其中郑花路综合整治工程虚报5554万元,熊儿河滨河公路绿化虚报工程款2311万元,雨污水管网改造(二期)工程虚报1774万元。(8月29日河南商报)
这个令人不胜惊诧的新闻,是郑州市审计局局长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2006年度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时的“爆料”。在惊诧之余,人们又不禁想到,还会有多少诸如此类注满“水分”、中饱私囊的工程腐败已经发生尚未东窗事发,或者正在进行、预备当中?
猜测当然不是毫无根据、不负责任的谣言惑众,而往往是基于耳闻目睹的诸多“经验”。多年来,建楼、修路、造桥等凡需要“动土”营造工程的领域,无不成为腐败的重灾区。从1997年至今,河南、新疆、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南、安徽、江苏、河北、浙江、北京、云南等十几个省市区近20来个交通厅厅长、副厅长相继在公路建设工程中因贪污受贿而被判刑,成为反腐败斗争中的“高危人群”。在高速路建设领域的工程腐败,由于质量问题摆在明面上,比较引人注目,所以才更容易败露。至于市政工程或其他建设领域的腐败,因工程本身并未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往往会被人们忽视了。
建设工程领域里腐败丛生,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这当中有着必然因素。首先是资金密集的强烈诱惑。现在的工程,动辄几个亿几十亿上百亿元,都称得上“豪举”,可至于这些钱花得是否适合,只有天知道了,因为预算“注水”或者从中揩油甚至挪用、抽走几千万甚至上亿元,很难看得出来,可以说是神不知鬼不觉的事情。就拿近三年全国交通行业的公路建设投资来说,就分别多达4400亿元、5484.97亿元、6231.05亿元。虽然不能说凡是花大钱的地方都必然产生腐败,可事实上至少在交通和其他工程领域确实如此。
导致工程领域腐败高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暗箱操作。尽管如今几乎所有的工程都搞招标投标,并且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及相关法规的约束规范,可在招投标的过程中仍然舞弊甚多。同样,工程建设过程中虽然也有诸多行业规章制度在发挥作用,可其实际效果却往往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恐怕与或明或暗的暗箱操作的盛行有直接关系。
要搞大工程,资金密集是避免不了的事,可约束工程预算(含追加资金)的不合理膨胀、减少以至杜绝多报重报却是有可能的,这次郑州市六大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决算款从4.2亿元中就挤出多达1亿多元水分的事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对每一项公共工程,如果能杜绝暗箱操作,从一开始就各个环节所需资金的预算及其依据都尽量详细地公之于众,通过新闻媒体包括网络接受全社会的审核与监督,并对整个建设过程进行必要的监控,就肯定能尽量减少工程腐败案件发生的可能。
遗憾的是,耗费巨资的诸多公共工程,花钱的细节甚至大致情况往往缺乏透明,所告知公众的常常只是一个叫人乍舌的抽象数字,更何况有时候连个确切的数字也不给。比如北京西客站,笔者2005年查到的预算40多亿元、实际投资70多亿元,现在再查却有23.5亿元和65亿元两说,真是让人莫名其妙。由此可见,工程建设领域的不透明情况是多么严重!北京西客站建筑质量低劣,自1995年建成后就一直小修大补不断,光2004年对地下出站系统设施进行的一次大修就耗资766万元。西客站工程当中的腐败,查处的虽然只是冰山一角,可也已经够让人触目惊心的了。
大的工程充满了腐败机会,小工程同样如此。一些财大气粗的单位的工程维修部门,常年热衷于翻修不断,今年换上这种地板砖,明年拆了再换成别的花色,个中原因却是每年居高不下的工程预算不花白不花,花不完明年会核减。可为什么会乐此不疲地主动招徕这么多工程呢?这背后的原因大家当然心知肚明了。听朋友说起一个大单位的某项工程,刚启动不久就暴露出办事人员团体腐败的苗头,比如先往每个人卡里打进数万元作为“活动经费”,每人先租一辆车、配一台笔记本电脑等等。还听朋友说过一个“公家”单位,大门本来好好的却突然大兴土木,看不出来有什么必要性;还有停车位失误刚建好就又面临新的改造——其实,当初稍动一下脑筋就不难发现其不合理性,从而加以避免。
正是由于暗箱操作大行其道,工程腐败才得以有恃无恐地发生。就连腐败本身,除非已经揭露出来的,没露馅的公众也无从知晓,可这并不妨碍大家的合理推测。因此,要想解除公众的不信任感,就应该公开透明,实行“阳光工程”,这是最好、最有效的“防腐剂”。只有那些心里有鬼、一门心思想借工程大捞一把的人,才不乐意把一切摊在阳光下晾晒。一身正气、廉洁奉公者,正好可以借此消除公众的怀疑,维护自身的清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