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游部分地区无序的水电开发,到中游沿江城镇、企业污水的肆意排放,再到下游地区的水体生物“荒漠化”趋势,长江这条孕育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母亲河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侵蚀。以长江为代表的流域污染治理,敢问路在何方?半月谈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困境:母亲河正遭遇多重伤害
——无序水电开发。作为长江上游地区重要支流的岷江是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的水源地,被称为“绿色生态屏障”。然而,随着近年来水电开发热潮不断高涨,一座座水坝在岷江上应运而生。由于这些水电项目在开发方式上缺乏统筹协调,忽视河流综合功能,过多采用引水式开发,导致都江堰以上的很多河段基本脱流;加之水电施工、采石、修建道路的破坏,昔日山清水秀的岷江上游已是满目疮痍。岷江水量在长江上游的支流中曾经位居前列,而如今不论水量还是水质,很多地段已经无法满足两岸人民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需求。
——水环境持续恶化。长期从事长江水资源保护和研究的长江水利委员会专家翁立达对长江流域水质状况的评价是:“过去一直认为长江水质总体尚好,局部污染严重。现在的形势是局部污染得到控制,整体水域污染仍在加剧。”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的调查表明,1998年全流域的废污水排放量为189亿吨,2005年达到280亿吨。而流域内的污水处理能力十分有限,整个长江流域的污水处理率在7%左右,中小城市的处理比率则更低。
——水域生态呈“荒漠化”趋势。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及水域生态环境正面临诸多方面的威胁。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目前,长江主要经济鱼类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种苗产量已由最高年份的300亿尾,下降到目前的4亿尾。近年来,长江捕捞产量已降到10万吨左右,不足最高年份的1/4。而长期以来,长江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和多样的水域生态类型,一直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治理:奈何地区和部门“分而治之”
目前,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涉及多个部门:水利部门主要对江河湖库等水源地和农村水利、防汛抗旱负责;城市供水、排水和城市地下水由城建部门负责;城市以外的地下水由国土部门的地矿局主管;城市排污由环境保护部门把关;水生生物保护则由渔业部门负责;湿地由林业部门负责;内河航运由交通部门负责;安全饮用水标准由卫生部负责制定。
专家认为,这种“九龙治水”的机制表面上集中了众多部门的力量,却不能达到“团结治水”的目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陈宜瑜认为,当前长江流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现有的流域管理机构职能单一,管理手段不完善,在流域综合管理上力不从心;法规协调性不够,缺乏统筹考虑流域综合管理的法规;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机制存在明显的冲突,阻碍流域综合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利益相关方参与不足,公众权益得不到保障。
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和协调机制,不少长江流经省份重拳治污的动力不足,环境违法行为相当普遍。近期,环保总局对长江等四大流域进行了专项检查,在检查的11个省份的126个工业园区中,有110个存在违规审批、越权审批、降低环评等级和“三同时”不落实等环境违法问题;在抽查的75家城镇污水处理厂中,有38家存在运转不正常、处理不达标或停运的现象;在检查的529家企业中,有234家企业存在环境违法行为。对此,环保总局不得不再出“杀手锏”,对这四大流域水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6市2县5个工业园区实行“流域限批”。
长江水利委员会的环保专家翁立达说,一些发达国家的河流如莱茵河、多瑙河等,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两岸布局发展了许多工业,曾遭受严重污染。之后,这两个流域采用流域综合管理措施,特别加强了流域内相关机构的合作与协调,实施全流域综合规划,这些河流得到了治理和恢复。
专家指出,就长江情况而言,当务之急正是要出台这样一个全流域综合规划,并赋予其更高的法律地位,对水资源保护以及水生态保护进行统筹安排。全流域的综合规划,将从流域的生态承载力出发,突破地区和部门之间的障碍,综合考虑流域内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主要产业的发展政策与布局原则,科学地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在资源利用和产业布局方面的关系,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共赢”。(记者 徐旭忠)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