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政策,你们说好,我们就继续办;你们说还不行,我们就改进。”2007年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甘肃省定西市农民家里话家常,恳切表达出党和国家领导人体察民情、关注民生的诚意。
和困难群众一起在炕头包饺子、和艾滋病人亲切握手交谈……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以人为本,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从免除农业税、建立低保制度到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从构建“全民医保”到廉租房首次被明确为住房保障的重点;从加大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物价补贴到对养猪户的扶持……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民生一头连着百姓的锅碗瓢盆,一头连着国家的繁荣富强。一串串闪亮的数字背后折射出这样的变化:中国正在建立以民生为导向的政策体系,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GDP跃上20万亿台阶:国家走向富裕,百姓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
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今年春节,温家宝总理强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
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交汇点,也是落脚点。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民经济上了一个大的台阶,经济总量从2002年的12万亿元跃升到2006年的20万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国家走向富裕了,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2003年到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2%和6.2%,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
“钱袋子”鼓起来,带动着消费市场持续升温。今年上半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044亿元,同比增长15.4%,是近10年来最高增幅,明显快于经济增长速度。
5年15060亿元: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三农”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两个趋向重要论断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财政支农的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建立,亿万农民群众更多享受到了公共财政的阳光。
国家的好政策一个跟着一个,真金白银,实实在在。2006年1月1日,9亿农民从这一天起,彻底告别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2006年,中央提出了“三个高于”政策。按照这一要求,中央财政当年用于“三农”的资金达到了339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4.2%。2003~2007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资金投入达15060亿元(2007年为预算数),相当于前10年(1993~2002年)的总和。
农民朋友只要稍加留心,就能感受到身边的变化。这两年,小孩读书免费了,瞧病的钱可以报销了,特别困难的拿到低保了,土路变成沥青路了,喝上甘甜清冽的自来水了,超市开到家门口了,政府的培训让家人带着手艺出门打工了……
2656亿元→4338亿元:为亿万百姓编织一张“社会保障网”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民安所在。让13亿百姓生有所靠,老有所养,贫有所助,是政府的职责所在。2003~2006年,全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由2656亿元增加到4338亿元,年均增长18%。政府投入的大幅增加,使“和谐”两字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河南省鹤壁市的袁卫国夫妻俩由于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多年找不到工作,前不久在政府的安排下到区环卫处当上了清洁工。过去天天睡不着觉的老袁一家人脸上都充满了笑意。像袁卫国这样在政府帮扶下重新就业的家庭还有千千万万。全国各级财政就业再就业资金从2003年的99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39亿元,年均增长51%。据统计,2006年城镇新增就业1184万人,是15年来最多的。4年内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近4000万人。
2006年10月重庆市大渡口区举办了一场社区微笑比赛,最终3位老太太以持续两分钟爽朗自然的笑声赢得了桂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老太太笑着说:“今年我的养老金一下子涨了好几百块钱,当然开心了!”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了让老年人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国家在1999~2004年先后4次调整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的基础上,2005年起连续3年大幅提高养老金水平。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又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2008年起企业养老金还将连涨3年!2003~2006年,中央财政累计补助养老保险基金2321亿元,年均增长17.4%。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