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22日电 近期,中国各地关于创新会风的报道屡见报端,更成为公众广泛关注的热点。最新一期的《人民论坛》刊文指出,各地会风改革的结果,是会短了、解决问题的效果好了,打破了本是陋习、但却习以为常的某些诸如“座位分大小,出场讲顺序”的官场“潜规则”。
各地相继出台文件改革会风
今年4月北京海淀区出台了《关于改进会风文风和工作作风的若干措施》,3个月以来,会议次数比去年同期削减了40%。会议上,主持词中不再出现“百忙之中”、“亲自光临”、“热烈欢迎”等词语;台上只有主持人和发言席,区里四套班子领导和普通干部一样在台下就座;一般性会议时间严格控制在一个小时之内。
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近期也联合下发《关于精简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的意见》:工作内容相同或相近的会议合并召开,能以文电、电话等方式部署或可以新闻媒体通告的,不再召开会议。广东将会议和文件精简1/4,文字精简1/3,以硬措施进一步改进会议活动安排和精简文件等老大难问题。
与此同时,深圳、重庆等地在改革“会风”上各有创新,如合并召开会议、缩减会议规模、创新会议形式等。
会风不正问题说到底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造成的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张荣臣指出,会风也是一种作风,也是党和党员领导干部形象的反映。
时至今日,会风不正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一是会议冗长重复,有事要开会,没事找事也要开会。所谓的“文山会海”就是对这种现象的概括。二是会议重形式不重内容,领导要到场,“一把手”要参会,台上滔滔不绝,台下心不在焉,其实会议的实质内容会前就定下了。三是会议的规矩多。在有些地方、有些部门的工作性会议上,诸如桌签怎么摆,领导出场、发言谁先谁后,这里面有“学问”。至于会议的内容是否实在,效率又如何,还在其次。
文章分析指出,会风问题说到底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造成的。形式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在处理问题时,总是热衷于追求表面形式,而不管形式体现着什么样的内容。官僚主义作风,要害是脱离群众,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不认真学习领会,抓不住中心,忙忙碌碌,打不开工作局面。不读书,不看报,不接触实际,不了解情况,坐而论道,不干实事。会风问题从本质上反映了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人们的精神面貌。会风如何,彰显着党风、作风。
治理会风问题需要在领导方式和制度建设上下功夫
有观点认为,会风问题之“标”是文件多、会议多、领导讲话多、开会时间长;而会风问题之“本”,是政府管的事情太多,没能实现职能转变。
文章指出,之所以会多,是政府部门管的事情太多,没能实现职能转变。管的事情太多,会议、文件自然就多,想不开会也难。很多地方政府,还是不肯把一部分权力下放给社会、交还给市场,还是习惯于大包大揽,什么事情都要管,管的事情太多,会议、文件自然就多,想不沉湎于文山会海都难。
张荣臣认为:会是要开的,不开会,一些问题也不可能解决,但不能为开会而开会,更不能放着正经事不做,把开会当作工作。诸如表彰会、座谈会、报告会及开业、奠基、剪彩、各类节庆等活动,特别是各种商业性应酬活动等,领导干部还是少参加为好。
对于各地会风的可喜转变,张荣臣分析说:胡锦涛6月25日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更加自觉地坚持求真务实精神。从中央到地方已经高度重视干部作风问题。
各地的会风改革还刚刚是个开始。要想开短会、讲真话、求实效,需要切实改进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工作方式和方法,大力倡导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这就需要不仅仅是在工作作风上作出努力,更需要在领导方式和制度建设上作出努力。要制定科学规范的会议制度,同时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而会风改革正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曾金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