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动机
因向市委书记致信阐述《关于新特区建设的十大建议》,重庆市民杜术林收到市委书记汪洋两次亲笔回复,并被约参加7日下午举行“问计求策”优秀建言者座谈会。
与会的还有其他通过电子邮件、书面来信、网络帖子等形式奉献良策的13位各界人士。他们就农村土地流转、产业发展、荒田利用、农民工制度以及城市管理等有关问题,向市领导当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据了解,自重庆市委书记、市长就“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问计全球网友以来,截至昨晚9时,重庆市公众信息网的“建言献策”一栏,已有40页网友留言。
重庆市8月下旬还将举行第二次座谈会,届时市委书记汪洋、市长王鸿举等领导将与十余位优秀建言者座谈。
对话人物
杜术林
男,32岁。
“农村娃”出身,现为重庆市沙坪坝区新闻中心电教电视部负责人。
杜术林“十大建议”
“重庆新人文运动”
从思想层面、意识层面和制度层面进行改革,破除城乡歧视的鸿沟,农民应率先享受“国民待遇”。
“普及12年制教育”
农民最缺的是融入城市社会的文化和技能。人才战略上应该重点强化城乡孩子的职业教育。
“重塑城市价值观”
一定要成立一个高水平的城市营销和策划机构,改变人民对重庆作为西部城市的一些误读。
“推进乡村民主进程”
须推进直选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变向上负责为向上和向下负责。
“构建城乡一体社保”
一方面需要实施包括农民的全民医疗保障,一方面要对重庆的医疗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和大城市、大集镇,培育一代合格的脱胎于农村的产业工人。
“推进重庆乡村建设”
一些地方推出土地相对集中、房屋统一规划的行为可能对远郊并不适应,建议对农民新居进行引导。
“改善政农关系”
强化对农业的“绿箱”政策,也就是巨额补贴,支持乡村公共设施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城乡对接”
解决政府的办事效率问题、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教育问题、进城人员和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难问题。
“更新人才观念”
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突出,建议在人才的评定和选择上清理取消阻碍人才使用的条款和壁垒。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