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八月六日电 题: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中国太空“大管家”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这里,在中国航天史上绘就浓墨重彩:迄今已成功执行过包括百余颗卫星、六艘“神舟”飞船在内的中国所有航天测控任务。这里,有一群航天精英:用智慧和汗水编织天网,用无形之绳放牧太空中人造星辰。
这里,被誉为中国航天器在地面上的“守护神”:多次成功进行太空“抢险”,就在前不久,还将中国两颗在轨出现严重故障的失控卫星抢救成功,创造出世界航天测控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这里,就是起源于秦岭脚下的中国航天测控事业发祥地,如今已是蜚声海内外、航天测控能力与水平均居世界前列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地面“医生”,远程完成多次太空手术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因担负中国在轨航天器长期管理任务,而被航天界亲切地称为卫星在地面上的“管家”与“医生”。
为扮演好这两个重要的角色,该中心全面提高综合测控能力、卫星应急处置能力,成功研制出适用于所有卫星状态诊断的软件,实现对卫星多层次、多因素实时并行诊断与决策,建立起强有力的卫星太空故障预警机制。
“牧星人”群体说,他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担纲地面“医生”职责,多次通过远程太空手术,成功进行太空“抢险”,确保了中国在轨卫星安全运行,为国家挽回数以亿计的巨额损失。
据介绍,发达国家也有很多排除卫星重大故障的案例,但中国航天测控网覆盖率十分有限,地面远程太空手术、太空抢险工作难度很高,很多卫星故障抢救难度之大都堪称世界之最。
二○○一年,及时排除太阳能帆板故障,使危在旦夕的某通信卫星重新恢复功能;二○○二年,历时六昼夜的太空手术,成功抢救出超期服役的某资源卫星;二○○三年,某海洋卫星告急,通过采用紧急测控方案,准确注入指令,使卫星恢复安全状态;今年前不久,历经一百多天紧张的太空手术抢险,先后使一颗失控六十九天的卫星起死回生、恢复正常运行,把一颗刚发射入轨即因为故障与地面失去联系的卫星成功定点于太空中预定位置。
未来数年,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长期管理的卫星将达到百颗左右。该中心负责人称,他们将不断积累太空手术抢险经验,进一步做好国家的太空“管家”和“医生”工作,确保中国所有在轨航天器安全、稳定运行。
创新突破,形成中国特色航天测控网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与突破,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航天测控综合能力已达世界先进水平,具备对高、中、低不同轨道和多种类型航天器的跟踪和测控能力。其以百分之八左右的测控覆盖率,可完成拥有近百分之百覆盖率国家所能完成的测控任务,一个集卫星测控网、飞船测控网和深空测控网于一体的中国特色航天测控网已初步形成。
该中心所获系列航天测控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主要包括:
首创设计出以航天器控制语言为核心的中心遥控模式,将指令发送间隔由一秒缩短到零点三秒,极大提高了中国测控网的多星测控能力;创新提出测控资源最优分配策略与算法,建成中国第一个测控网多任务管理中心,测控设备状态切换时间由四十分钟缩至八分钟,测控网使用效率提高一倍以上。
创新研制出六大类数百万行测控软件,具备同时支持酒泉、西昌、太原等三个发射场发射卫星早期测控任务的能力,满足四十颗在轨卫星的长期管理需求;独立研发的精密定轨系统,融合国际先进的大气密度模型,将定轨精度提高到米级;建立近地轨道周期变率预测模型,成功应用于返回式卫星的回收控制。
自主创新的超同步转移轨道卫星四次变轨技术、同步卫星双星共位技术和高精度位置保持技术,使轨道控制精度由数百米提高到几十米;改进用于确定自旋卫星姿态的算法,将转移轨道段姿态确定时间由一小时缩短到三十分钟,将同步轨道段定姿精度提高到零点零三度以内,提高了气象和探测卫星的应用效能;突破卫星奔月精密轨道确定技术,为中国“嫦娥”工程的轨道确定奠定了技术基础。
走向世界,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十年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一流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为中国承揽发射的亚洲一号、二号,澳星B1、B2通信卫星以及巴星、瑞星、铱星、尼星等二十多颗国外卫星提供了可靠、精确的测控支持,还与法国等进行测控联网,为中国航天测控在国际上赢得良好声誉。
根据中国航天发展需要,该中心与相关国家和空间组织密切合作,迄今已先后启动中法国际测控联网项目、中瑞(典)国际测控联网、中智(利)国际测控联网、中加(拿大)联网,并与欧洲空间局欧洲空间操作中心签署相关合作协议,有效提高了中国航天测控覆盖率。
迄今为止,已经先后有美、俄、英、法、德等四十二个国家、地区和组织的两百多个代表团前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参观考察和技术交流。该中心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不断扩大国际合作领域、拓展合作范围,推动中国航天测控事业全面走向世界。
四十年自主发展、创新跨越之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又站在更高的新起点上。该中心负责人表示,他们将以从测控地球卫星到测控月球卫星乃至深空测控、由地基测控网到天地一体化测控网的发展为契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建设高精度、高覆盖率综合航天测控网”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