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4日电 题:招商引资何以成为环境污染的挡箭牌?
郑根岭
尽管环境保护意识早已深入人心,尽管科学发展观大家都能很好地领会,尽管国家环保局一年一度的“中华环保世纪行”已经行了多年、“环评风暴”也多次刮起,尽管已经发生过太湖蓝藻、滇池和淮河污染的重大环境事件,但是时至今日,全国不少地方还在一轮又一轮地上演着环境污染的大大小小活剧,甚至当山东莘县环保局工作人员上门征收排污费时,一家企业的负责人横眉怒目:“我们是招商引资来的,交什么排污费?”(8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
乍听这家企业负责人的话颇觉荒唐,可这样的奇谈怪论的确如实反映出了一些地方招商引资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那些在环保要求比较严格的地方存在不下去的企业,转移到了一些在招商引资方面“捡到篮里都是菜”的地方,倒成了当地官员的大救星、座上宾,享受诸多优惠、优待;某些地方官员为了GDP数字的飙升,竞相降低环保门槛,甚至低声下气一味“媚商”,不光超低价格甚至零价格奉送工业用地给前来投资建厂的商人,“奖励”房子和汽车,就连对其中一些不法商人的嫖、赌及其他违法行为也睁只眼闭只眼。因此,听说河北邯郸市官方发文件要求给重点企业颁发特权车牌的消息,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据说这些特权车可以直入党政机关办公地点,收费站、停车场免收费用,违章行驶不罚款、不扣车、不扣执照,不经批准不得封车、吊销专用车牌照,免费审验车、随到随审……如此“待遇”怎能不吸引八方来客争相光顾享受特权?
说起来地方官员在招商引资方面的良苦用心也真令人同情。在“文革”结束后逐渐摆脱政治挂帅的束缚,投身改革开放大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来,各级官员们所承受的GDP压力越来越大,成为官场升迁沉浮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应该说,这个阶段的经济发展导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毕竟比空喊政治口号来得实在。然而,在各地大多都已发展起来之后,在强调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下,一切由GDP说话的标准就显得不大合乎时宜了。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不少地方官员和老百姓的面前,不容忽视甚至不得不正视,那就是在一小部分人因工业发财致富和当地GDP增长的同时,相伴而生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不少地方煞费苦心办起来的开发区、工业园区竟然成为污染的重灾区,当地老百姓成为新的“地方病”的受害者,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并没有让当地群众享受到本该由此带来的福利,反而成为得病破财甚至断送生命的催命鬼。
老套的政绩观,无论怎么批判,都得不到有效遏制。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思想觉悟高出常人一筹的各地官员,难道都不明白环境污染的危害?谁都清楚,谁都明白,可仍然不顾环境污染还要拼命追求GDP,是因为他们更为心知肚明的是,考核他们政绩、决定他们升迁的还是GDP说话比较硬气。笔者上半年在京接待过几拨儿家乡来的乡镇官员中的熟人朋友和中学同学,是来找老乡和认识的人“大面积撒网”进行招商引资的。据说“一把手”下了死命令,让每个乡镇只能轮换着留一个主要领导在家看摊儿,其他人都得在全国各地跑来跑去招商引资。一层压一层,就这样把政绩冲动逐级传导。
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观虽然还在官员那里颇有市场,但已经广受诟病。那么,如果不问GDP,又该怎样选拔提升官员呢?总不能退回到政治挂帅或者干得好不如说得好的老路上去,或者让拉关系走后门、跑官买官、朝里有人好做官之类的不正之风甚嚣尘上吧?
所以说,GDP至上的政绩观难以根除,科学发展观在一些人那里只停留在口头上,环境污染成为不治之症,并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这与官场生态、财税体制、投资体制等都有关系。在各级政府已经感到财大气粗的情况下,能不能给官员减轻甚至排除经济指标的压力,让他们把兴奋点真正转移到执政为民、一切以人民是否满意为标准的民生本位上去?税收、财政支出、投资等诸多环节,能否广泛推行公开透明,把一切都摊在阳光下,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每一笔公共资金的收入来源及其用之于何方并对其使用的合理性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总之,应该用釜底抽薪的办法消除地方官员的不良GDP冲动,在制度层面把他们的政绩观真正引导到科学发展观上,而不能只随声附和、敷衍了事地喊几嗓子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