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20年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作出的“未来我军军级领导应该是博士、师级领导应该是硕士”的预言,正在逐步变为现实。从硕士团长日渐增多,到首位硕士师长列阵军营;从博士舰长出海远航,到首位博士军长走马上任……几年间,我军各级指挥员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可喜变化,一大批高学历人才步入军、师、团各级领导行列。
当今世界,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显现。随着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世界新军事变革正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迅猛发展。而高素质军事人才,无疑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军队人才战略工程取得长足进展,人才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脱颖而出,为推进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我军人才建设这列“快车”,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正在加速全力推进!
国以才兴,军以才强。
近年来,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军人才培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在质量和效益双重跃升中步入“大提速”。
提速路线图之一
从个体样本到顶层设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实,10年间我军人才建设的成果也足以让人刮目相看。
沈方泉,我军第一位硕士连长。他的出现在当时曾让人们惊讶不已。
柏耀平,一位“上天能驾机、下海能操舰”的“两栖舰长”。当年他与几位优秀飞行员走进舰艇学院舰长班时,许多人尚未意识到这一改革的深远意义。
马伟明,41岁时成为我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他的背后,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我军专业技术干部队伍……
这几位中“出名”时间最长的,也不过10年。尤其令人振奋的是,他们很快成了全国妇孺皆知的人物:沈方泉荣膺第八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柏耀平荣膺第九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马伟明荣获国家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些高学历的军中骄子,在各自领域叱咤风云,已经成为官兵学习的标杆,成为国人瞩目的楷模。如果说,这是一个个成功的“个体样本”,那么也完全可以说,他们的出现影响和推动了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怎样培养更多的沈方泉、柏耀平和马伟明?从基层部队到军委总部,很多人都在思考。
战略导弹部队“千人一杆枪、万人一门炮”,新的作战样式呼唤大批高素质人才。军事变革,人才先行,任何一个兵种都不可能置身事外。
那一年,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克莱明斯在柏耀平任职的战舰上留言:“今天是我十分难忘的日子,中国军舰一流的舰员和一流的舰长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放眼世界,中国军人越来越强烈地感到,军事人才方阵的崛起是时代呼唤,更是使命所系。在一项高难度的科研项目面前,马伟明一语道出了许多战友的心里话:“落后不是中国人的专利,实力是最有力的宣言。”
一个具体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几年来,全军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军委关于加强人才建设的决策部署,加速推进军队人才战略工程,人才建设迎来我军历史上又一个黄金时期: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军特色的人才培养教育新体系,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干部队伍素质大幅提高。军委先是对2010年前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中长期发展规划,很快又对2020年前我军人才建设作出了整体筹划和部署。
整体筹划和部署注重顶层设计,带动形成了围绕信息化建设抓人才培养的一个个亮点——
亮点之一:全军大抓人才建设局面初步形成。各大单位普遍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揽、主官负责、机关密切协调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亮点之二:人才培养渠道进一步拓宽,高层次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截至今年2月底,全军部队有6万多名地方大学毕业的干部在各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军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达到100余个,在站博士后人员800多名。
亮点之三:干部交流和实践锻炼进一步加强。干部交流任职、交叉代职、岗位轮换的路子越走越宽,从总部机关到各军兵种,从科研院所到作战部队,身着不同军兵种服装的军官常常工作、战斗在同一个集体。
亮点之四:人才奖励机制日益完善。设立了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科技创新群体奖等重大奖项和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设立了全军优秀指挥军官、优秀参谋人才奖,每年奖励800名优秀指挥军官和参谋人才。
提速路线图之二
从规模引进到效能培养
2005年4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辽南考区一个考场里,沈阳军区某集团军党委常委们,像学生一样坐在考场认真应考。对此,就连监考人员也感到十分意外。
“有非常之人,方有非常之事,可建非常之功。”这条古训也是这个集团军领导们的共识。人才学上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是,人力资源发挥作用的最大极限是90%,其他10%要在管理中体现。“让管人的人先成为人才!”这个集团军的决策者们感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识才、爱才、用才、聚才,从而使高层次人才有亲近感和认同感。那次计算机考试,9名常委全部以优异成绩通过。
总政干部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作战部队军师旅团班子成员本级培训率均超过56%,军级以上领导参加高科技知识培训的近千名。更令人欣喜的是,最近两年,全军许多部队在人才观念上已经悄然发生改变,谈到人才建设,不少单位不再简单地用引进多少人才、拥有多少博士硕士说事,而是具体地讲人才成才周期怎样缩短,他们在部队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如何。
从规模引进到效能培养,这个明显变化反映了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也折射出我军人才建设更加务实的现状。务实,恰恰是“大提速”的一个必要前提。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2006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称,我国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人才浪费情况触目惊心,仅2005年一年我国就有2500万人没能“尽其才”。正在国防大学学习的济南军区装备部直工部部长王伟力认为,军队人才建设从规模引进到效能培养的变化,说明军队已经在自觉地避免人才浪费。
今年“五一”过后,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济南军区某炮兵团后勤处助理员张永亮,向团党委递交报告,主动申请到连队代理排长。鼓励高学历干部到基层补课,是团党委机关培养高学历干部的一个实际举措。近3年,这个团先后有19名高学历干部主动申请到基层任职或代职。关于效能培养,他们创造的两条经验值得关注:一是坚持全时考评,团党委常委经常到基层调查了解高学历干部的工作学习情况,定期对他们进行讲评,奖优惩劣;二是坚持目标管理,针对第一线高学历干部的实际情况,搞好成才设计,确定成才方向。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毛泽东这个著名论断给人才培养以诸多启发。第二炮兵某基地善于结合重大任务摔打和培养人才,80%以上的高学历干部参加过重大军事演练和实弹发射任务,人人能够胜任本职,其中27人进入三级尖子人才库。
沈阳军区抽调高学历干部组成一支专业化“蓝军”部队。这些高学历干部人人会使用自动化办公系统,会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对抗演练,会应用多种技战术手段进行指挥,对外军常识“一口清”。作为对手的“红军”指挥官张学峰说,高学历干部的潜能很大,只有充分挖掘,才能发挥其“酵母”作用。
提速路线图之三
从军地联手到开放合作
报载,为支持驻军部队人才队伍建设,上海市委、市政府协调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10所著名高校,为部队培养急需人才;江苏“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和“六大人才高峰”今年首次接纳部队参评,为部队148名拔尖人才提供了资助和机遇。
这两条消息着实让部队官兵感到振奋。一些高学历人才也从中寻找到了继续发展的平台。总参某研究所通信工程专家姚富强教授说,人才在成长期内也是易碎品,稍有耽搁就有可能失去机会,军地联手培养军事人才,可以增加机会,少留遗憾。一位将军也表示,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提高我军人才培养效益,体现了开放性的人才培养原则。
开放性,同样体现在军地联手培养人才也有多样性上。总装与方正、联想等一批国内知名IT企业组建“科技拥军联盟”,推动民用技术向部队转移,加快军队装备信息化建设。一些高学历干部发挥所长,充当军地之间的桥梁,也加快了自身成长进步。北京军区某集团军防空旅聘请2名院士、5名高级工程师当顾问、带高徒,与6所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在6家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建立人才培训基地。这一探索形成了“院校学知识、基地精专业、专家教高招、岗位练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开放性,还体现在国际合作中。全军派遣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先后向30多个国家派遣军事留学生1700多名。从2004年开始,又启动了部队师旅主官出国考察培训,目前已有200多名师旅主官先后出国考察培训。这些师旅主官中有不少人本身就是硕士、博士。曾经担任某师政委的章立品说,到国外看一看,更加坚定了“六个先”的想法:新知识新技能,先学先用;新武器新装备,先练先打;重大研究课题,先研先训。
国际合作对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在联合军演与国际维和行动中也有体现。2003年4月1日,中国赴刚果(金)维和部队奉命出征。正在中国医科大学脱产攻读博士学位的叶晓卉,选择参加维和行动,得到联合国高级官员的赏识。我军博士指挥员杜俊,在2005年中俄联合军演中,被俄军授予“功勋奖章”。这些经历,既丰富了他们的人生阅历,对人才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不久,“和平使命——2007”联合军演将在俄罗斯拉开帷幕,这是对我军全体参演官兵意志和战斗精神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又一批新型军事人才接受锻炼提高的一个难得机遇。
开放合作,让人才登高望远;开放合作,助人才开拓前行…… (董强 滕晓东)
相关链接
军队人才战略工程
2003年9月,中央军委正式颁发《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规划》,这是我军出台的第一个人才建设的宏观发展规划。《规划》着眼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对我军未来一二十年人才建设应达到的数量规模、知识结构、复合素质等提出了相应的目标要求,并紧紧围绕建设高素质的指挥军官队伍、参谋队伍、科学家队伍、技术专家队伍和士官队伍进行了分类设计,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措施。规划提出:2010年前主要是打好基础、理顺关系,力争使人才队伍状况明显改观;2020年前主要是加快发展、整体推进,实现人才建设大的进步。
高层次人才强军计划
2000年5月30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2001年10月16日,教育部和总政治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高层次人才强军计划”的通知》,决定在国家研究生招生计划内,由部分地方普通高校为军队定向培养一批硕士研究生,并对招生学校、专业、数量、学制、考试、录取等作出详细规定。从2002年实施“强军计划”以来,全军每年选送1000多名专业技术干部,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30余所地方重点高校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军队研究生教育在突出重点建设的同时,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02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军事学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等相关配套文件。2003年,我军首次成立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创办了具有指挥管理特色的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确定在国防大学等14所高中级指挥院校进行试点,开始招收发展潜力大、具有国民教育系列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任现职一年以上的营以上指挥军官。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创立,标志着我军高层次军事人才教育重心由学术型向培养应用型指挥员转变。
军队博士后制度
我军博士后制度,在培养高层次人才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地位。20多年来,军队博士后工作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需要,形成了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完备、学科门类齐全的良好局面,对培养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优化我军人才队伍结构、加快科技成果向战斗力转化起到了促进作用。2003年12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四总部联合下发《军队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对改革和完善军队博士后管理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并成立由总部有关部门组成的博士后管理工作办公室。目前,全军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百余个,在站博士后800多名。(姜华、吴天喜、陈光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