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初以来,淮河流域发生了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洪水,从7月4日到11日,短短几天,淮河防汛抗洪应急预案就由四级响应迅速提升到最高的一级响应,根据新华社最新消息,由于淮河水位居高不下,长时间超过保证水位,昨天晚上7点,安徽五河县临北段行洪区内2.7万人紧急撤离。
总的来说,在防汛部门的调度指挥下,治淮工程在这次洪灾中发挥出了防灾减灾的作用,使得水灾造成的损失大大降低,不过,在成功地抵御淮河干流洪峰的同时,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灾害,那就是内涝。所谓内涝,是与上游洪水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的就是连续降雨在低洼地带形成的积水。
在淮河流域,洪水和内涝往往是相伴而生的,正因为洪水抬高了淮河干流的水位,沿淮各地的积水才难以排放近淮河,这就加剧了内涝的程度,根据统计,今年有45万人因为淮河内涝被迫转移。今天我们就来关注淮河内涝的情况。
暴雨加剧内涝,村民划船探家
今年7月以来,安徽省淮南市的凤台县,连降暴雨,使境内淮河支流西淝河的水位不断暴涨,迅速上涨的水位也让西淝河上的许多湖泊纷纷告急。
安徽省凤台县县长姚多咏:“水位上升非常快,而且高水位持续非常长。”
持续的高水位和连绵不断的大雨,也让凤台县县长姚多咏非常的着急,因为,一旦这些湖泊溃堤的话,会使湖泊下游许多村庄被洪水淹没,几万人要进行转移,大批就要成熟的庄稼将颗粒无收,然而不断上涨的水位,姚多咏感觉自己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姚多咏:“应该讲是时刻有破堤的可能。”
从7月16日开始,凤台县已经出动了1000多民工,600多武警战士,对县内的多个湖泊的河堤进行了抢险加固,姚多咏现在已经和许多人一样,在大堤上,坚守了8天。
姚多咏:“险情环生,到处都有险情。”
由于一些湖泊的大堤,在水中长时间的浸泡,虽然经过全力的加固抢救,但依然难以承受洪水的侵袭,这让姚多咏不得不做出了放弃的决定。7月19日中午12点,西淝河上的许大湖决口溃堤,7月23日早上7点金沟圩决口溃提,下午一点,金岗圩决口溃堤。
姚多咏:“年年受灾,5年就有3年灾。”
凤台县处于西淝河的下游,每到汛期,上游的3座城市5个县的洪水都集中在这里,由于西淝河流入淮河,而目前淮河的水位又高于西淝河,因此,大量的洪水就滞留在凤台县的低洼处,使这里的村庄被毁,庄稼绝收。
村民高金德:“床带柜,菜橱子,整个的我一点都没搬,都在屋里了。”
高金德老人是钱庙乡高庄村的村民,有3个儿子,许大湖溃堤的时候,因为2个儿子全家都在外打工,许多家当都没有搬出村子,至今都还浸泡在水里,这让他十分的着急。
高金德:“儿子媳妇都没在家,他的家具漂了,我害怕他们回家给我发脾气,我也没办法。”
其实,让高金德最痛心的不仅是儿子的家具,还有家里的水稻,今年他家种了15亩水稻,长势良好,眼看就要收获了,结果一场大水让他觉得一点希望都没了。
高金德:“损失那要算清了也得两万多。”
每天一早,高金德老人都要从村里学校的临时安置点,来到村子的对岸,看一看自己的家。目前的高庄村,已经整个浸泡在洪水中,大水漫过了树梢,漫过个各家的门窗和小院,一些村民由于不放心,撑着船从对岸过来看看家里的情况。
淮河内涝,损失约一百多亿
淮河流域今年发生的这场洪水,不仅水量大,来势凶猛,而且持续时间比通常的年份要长,造成很多发生内涝的低洼地区水位下降缓慢,这就更加大了灾害的损失。像刚才凤台县的高金德老人就为儿子的家具和庄稼,长时间泡在水里发愁。而在离他家不远的安徽寿县,有一对夫妇也为退不掉的内涝愁眉不展。
村民李戚珍:“没办法,今年损失最大,家都淹掉了,怎么搞呢。”
李戚珍,家住寿县黄台村,紧靠淮河边,由于地势低洼,属淮河内涝严重地区,今年2月她与丈夫筹资20万元,利用村里的水面,养起了桂鱼,螃蟹,青虾等水产品,按照夫妻俩的打算,再有一段时间,这些产品就能出栏上市,但今年突如其来的洪水,让他俩始料不及。
村民鲍广岩:“我家的鱼塘从这个到那个圩子的地方。”
记者:“大概有多少亩?”
鲍广岩:“438亩。”
李戚珍告诉记者,如果这些水产品能如期上市的话,她家今年应该有60万元的收入,现在,除了养的鱼等损失以外,家里已经被洪水围困了整整15天。
李戚珍:“都糟蹋的不成样子了,原先都好好的家呀,你看糟蹋的不成样子了,房上面都漏,下点小雨这一溜放的都是盆。”
李戚珍夫妇还告诉记者,其实真正让他们感到苦恼的是,这种洪水几乎每年都有,以后自己的家该怎么办。
李戚珍:“三年两头淹呀,嫁个他二十四年了,经过十多回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淮河内涝几乎大小年年有,因此每年一到汛期,转移搬家,成了每个村民的一块心病。
高金德:“以后我们不想搬家,我们以后年纪大了,跑水就不容易了。”
高金德老人对记者说,虽然这次转移,县里对他们进行了周到的安置,让他们住在学校,每天发放鸡蛋,食用油,米面等生活必需品,但他最大的希望还是能够住在家中,每年不再因为洪水而搬家转移。
高金德:“我最希望我们以后能够把坝打好。”
一些简易帐篷是凤台县钱庙乡安置村民用的,据了解,今年钱庙乡共转移村民468户,1700多人。
安徽凤台县朱庙乡书记朱玉峰:“我们16个村有15个村,年年都要防汛,年年都淹,他们老百姓由于这个地方生活比较困难,也没有钱搬。”
钱庙乡的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钱庙乡这次洪水受损金额初步统计为2700多万元,而每年用于安置受灾的群众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朱玉峰:“我希望不要再防汛了,特别希望是群众能够安居乐业。”
金问荣,安徽省水利厅总工程师,从事淮河治理研究多年,对淮河的内涝问题,一直很关注。
安徽省水利厅总工程师金问荣:“应该说今年的内涝情况比零三年有所减轻,但是内涝依然是十分严重的。”
金问荣告诉记者,每年因为淮河的内涝,带来的损失也相当巨大。
金问荣:“我们现在算的内涝大致损失大概是一百多亿。”
刚才节目里一个当地的方言叫跑水,对生活在淮河沿岸低洼地带的老百姓来说,跑水几乎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洪水来了就跑到高处去躲一阵子,洪水退了再回家,这样的生活虽然可能有惊无险,但年复一年的跑水给他们带来的是无法安定下来的生活状态和巨大的经济损失,那么,淮河的内涝为什么这么容易发生呢?
姚多咏:“这边是淮河,这边就是西淝河,整个西淝河沿岸,西淝河的水全部通过这里进入淮河,但是现在淮河的水位比我们西淝河这里的水位应该是高,所以说这里的水排不下去,所以造成了我们西淝河流域的关门淹。”
在寿县的肖严湖,记者注意到,河水离河堤的最高处还有一米多高的距离,而在对面的堤岸,大水已经漫过了堤岸,包围了村庄,那么,为什么肖严湖的堤岸要一边高一边低呢?
安徽寿县正阳关镇镇长吴标:“我们现在目前所处的西堤,我们的对面是我们的淮河大堤,我们西堤为什么会矮一点呢?我们随时随着水位的发展要弃守它,来保护西堤的安全,进而保护淮河大堤的安全。”
据正阳关镇的这位负责人介绍,每年他们镇,都有因为保护淮河干堤,而转移的村民。寿县水务局的王德宝告诉记者,淮河是整个寿县的内涝的唯一出口,淮河干堤水位的提高,对寿县境内内涝的时间也有一定的影响。
安徽省寿县水务局局长王德宝:“淮河标准提高过后,对寿县内涝的排出时间延长了。”
记者:“大概延长多少?”
王德宝:“91年我们瓦布湖的水位是24.46米,外排的时间达到了101天,03年达到99天,今年估计也要在50天左右。”
也就是因为淮河是许多内涝湖泊的唯一出口,而今年淮河的高水位又长时间的居高不下,这让许多搬迁转移的村民必须进行漫长的等待。
村民:“现在没有办法。”
记者:“估计要到什么时候呢?”
村民:“每年防汛都在9月到10月份。”
现在,对于这些离开村子的村民来说,除了等待还是等待。
村民:“那现在只能等待,只能等待。”
淮河排涝将综合治理
由于要先等淮河水位降下去之后,西淝河流域才能排除内涝,那些搬迁转移的村民只能眼睁睁看着家和田地泡在水里干着急。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治理淮河内涝通常采用两种办法,一是加固淮河支流上河流、湖泊的堤防,二是增加大量排涝设备,以便洪水来临时,将洪水从低处抽入相对位置较高的淮河干流中。那么,现在淮河内涝地区,抵御洪水的能力又如何呢?
西淝河上的花家湖大堤,是凤台县湖泊中最后的一道防守大堤,自从西淝河上的另外3个湖泊溃堤以后,县长姚多咏就发誓一定要守住花家湖。
姚多咏:“险情环生,到处都是险情。”
在花家湖抗洪现场,记者看到,花家湖外围原有的大堤,许多地方出现了渗漏现象,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塌方。而在原有的大堤的内侧,抢救人员,则打上了多层木桩,用铁丝固定,然后填上沙袋,重新筑起了一道新的防护大堤。
姚多咏:“我们老的坝堤已经完全失去作用了,因为现在的水位已经远远的高于老的坝堤两米以上,所以我们筑起了新的坝堤。”
姚多咏告诉记者,西淝河原有的防护大堤,因为建设时,等级偏低,根本无法抵御洪水,更经受不住河水长时间高水位的浸泡。所以就出现了溃堤决口现象。
姚多咏:“这种高水位已远远超出了原由堤坝的防洪标准。”
镜头前所拍摄到的是覆盖在花家湖周围堤坝上的塑料薄膜,因为这样做可以防止堤坝的渗漏,所以在淮河的内涝地区,作为应急措施,可以看到大片被塑料薄膜覆盖的堤坝,而此时的花家湖,就是一个地道的用塑料薄膜托起的一个湖泊。
姚多咏:“这些都是临时性的加固措施,所以只要是讯情非常严重,而且持续时间很长,极有可能导致我们整个沿线这块很难保证哪块不出问题。”
姚多咏告诉记者,现在虽然县里每年都要拿钱出来,对西淝河进行治理,但由于西淝河的内涝问题,是一个跨地区,跨流域的工程,需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整治措施。
姚多咏:“只是讲汛期到来,哪里出问题我来补哪里,我抢哪里,但整个沿线这一块到处是险工险段。”
淮河抵御内涝的堤坝,建设等级偏低,防洪水的能力较弱,那么,排涝的能力又如何呢?在凤台县湖区的一个排水站,记者看到,这里的4台抽水机,正在开足马力,满负荷工作着。
抽水站职工:“这个已经抽了17天17夜了,始终抽不下去,主要是设备太小。”
在这个排水站记者注意到,这四台抽水机已经十分的陈旧,整个抽水机房也非常的简陋,由于机器的功率太小,担心洪水到来时,机器抽水不及导致淹没抽水机,所以在每台机器旁都架起了升降价,作为应急措施。
抽水站职工:“水最大的时候就是9号,机房打了个坝子,水离电机还有这么高一点点。”
据这里的职工介绍,这个抽水站建于60年代,开始时只有两台抽水机,1982年增加为4台,现在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排洪的需要。
抽水站职工:“这个机子就是说不适应暴雨,要换大机子了,就是说这个机子不行了。”
据了解,淮河内涝地区排水设备老化,投入不足,也是造成抗洪能力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金问荣:“排涝能力不足,特别是抽排能力不足,所以导致内涝还是比较严重的。”
在抗击洪水的同时,排涝现在也成了淮河流域各地的一项艰巨任务。截止到7月16日,安徽沿淮各地已累计排出受涝面积1729万亩,排水约35.2亿立方米。不过,在采访中,记者也感觉到,面对淮河流域严重的内涝,单靠哪个村、哪个县的力量是没办法完全抵御的。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治理淮河流域的内涝呢?
在安徽省水利厅,记者了解到,从2003年以来,安徽省就着手制定治理淮河内涝的总体规划,并已经得到省有关部门的批准。
金问荣:“我们准备近期的重点主要是治理沿淮淮河两岸9千个平方公里,大致是不到1千万亩耕地上的严重的涝灾问题。”
金问荣告诉记者,目前有关部门预计出资75亿,用于内涝地区的泵站的建设,以及加固堤防,进行人员搬迁,产业结构调整等项目。而实际上,国家有关部门在对淮河的干流设计的同时,也部门的兼顾了淮河的排涝的问题。
金问荣:“你比如说淮分新河,实际上是解决分县淮干两千个秒厘米的流量,它在不分泻淮干洪水的情况下也解决从东河流域一万两千公里的排涝问题,今天发挥的效益比较好。”
半小时观察:综合治理 消除内涝
我们习惯说洪涝灾害,洪水和内涝往往都联系在一起,同时发生,当我们关注洪水的时候,也注意到内涝的损失同样巨大。也许,在淮河流域特殊的水文地理条件下,这样的内涝本来就是当地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但因为有几百万老百姓,他们的家园安在了淮河流域的低洼地带,内涝就成了我们必须抵御的灾害。
和来势汹汹的洪水比起来,内涝看上去可能没那么可怕。但从节目里,我们不难发现,隔几年就碰上一回这样的内涝,当地的老百姓连家都住不安稳,要想发展农业,发财致富,那就更难上加难了。要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那对淮河流域的内涝灾区来说,第一步就是得想办法消除内涝的隐患,尽早结束老百姓年复一年跑水的日子。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安居乐业,他们用血汗换来的财富才能积累下来。
这次抗击淮河洪水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上下游统一协调,科学调配,从控制洪水转向管理洪水的好处。面对内涝灾害,也应该有一个综合全面的治理办法,把原本撒在各个地方的胡椒面整合成一道坚固的防线。(主编:马洪涛 记者:胡长春 摄像: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