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七月二十七日电 (记者 陶社兰)作为中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兵建设适应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正由单一陆军后备力量向三军后备力量建设转型。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在领导和开展革命斗争中,就注重建立工农武装。一九二二年一月,在香港海员大罢工中诞生了工人纠察队;一九二四年八月,在广东农民运动中诞生了农民自卫军,成为中国民兵和军队的前身。特别是八年抗战中,广大民兵活跃在敌后战场上,展开空前规模的人民游击战争,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等经典战例,配合八路军、新四军打击日本侵略者。新中国成立后,民兵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军事制度,民兵建设得到较大发展。五十年代,毛泽东依据当时的国际形势,曾提出“大办民兵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军队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民兵建设也随之进行了调整。现已拥有步兵、高炮、地炮、导弹、工兵、防化、通信以及海军、空军、二炮等军兵种民兵分队。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民兵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军事训练上,突出了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的要求,增加了海军、空军、第二炮兵等数十个门类、百余种民兵专业的训练内容,初步构建了军兵种较为齐全、训练内容较为完整、时代特色较为鲜明的新一代民兵军事训练法规体系。“平时应急,战时应战”。为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提高民兵参加处置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能力,新一代训练大纲还专门设置了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医疗救护、核生化救援、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等训练课目。
通过改革和调整,中国民兵建设正朝着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训练有素、装备良好、管理规范、机制完善的目标迈进,由保障单一陆军作战向保障诸军兵种联合作战转变,并成为拥有上百种军兵种专业分队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