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营
野战营地磨砺“高原劲旅”
一个由200多顶野战帐篷组成的“野营村”是所有中国参演官兵的休憩之地,跟白天艰苦的训练相比,晚上他们睡得并不踏实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从训练场地往西驱车不到20公里,空旷的戈壁滩上,一个迷彩色的大门突然跃入眼帘,门框上挂着“履行使命谋打赢,捍卫和平砺精兵”的条幅,这便是“野营村”——中方参演部队官兵们驻扎营地的入口。
百余辆装甲战车整装待发
走进“野营村”,首先看到的是一条宽宽的沙石马路,路旁竖着一块蓝底白字的巨大标识牌,上面写着“和平大道”。再往后,依次是“劲一西路”、“劲二西路”……一名战士自豪地对记者说,因为在这里驻训的新疆军区某师有“高原劲旅”的美誉,“野营村”的这些道路也由此得名。
道路两侧,200多顶军绿色的野战帐篷有序排开,100余辆装甲战车整装待发。第一攻击群、第二攻击群、特种战队、综合保障群……每个作战单元都有一个营门,佩戴各兵种符号的哨兵,端枪守卫在门前。
“和平大道”前方,是一座覆盖着伪装网的“野战修保间”,6名修理人员正在维修3辆轮式战车。满手油污的少校军官王恩甲是这次演习装备维修的负责人,他告诉《国际先驱导报》,部队开训以来,先后有100余辆战车在这里维护保养,确保了全部参演装备都能以最好的状态参加演习。“演习中,我们的所有的装备没有备份,只有保持良好的状态才能一件顶一件。”他说。
飞沙走石中享受热水澡
部队5月份到达这里时,风沙比现在要大很多。“有一次,半夜里突然刮起10级以上的大风,我们的帐篷几次被大风吹跑。”特种分队二级士官庄乾军向《国际先驱导报》回忆说:“为了防止帐篷再被吹跑,给帐篷打了1米多深的地基,帐篷外面上部拉上两根铁丝,两端系上大石块,深埋在地下。还把重型卡车开到了帐篷旁边用来挡风。”
气候虽然非常恶劣,但士兵们却完全没有在意,至少还有热水澡可洗。记者采访那天,突然,从前方传来一阵阵哗拉拉的流水声。寻着流水声,记者来到了一个偌大的沙漠迷彩帐篷前。原来,由于戈壁滩上日照时间长,部队因陋就简建起了太阳能“野战浴室”,一次可供一个排的官兵们洗澡。一级士官黄江说:“训练一整天,出了一身的汗,能冲个热水澡可真是舒服!”
演习背后的“无名英雄”
“野营村”村长、某机步旅刘万龙说,尽管参演部队出发到俄罗斯参加演习后,这个“野营村”将不复存在,“但这里将永远留在官兵的记忆中”。
“一想到在自己当兵的短短几年中,能有机会代表中国军队出国参演,我就抑制不住激动。”一级士官黄江对《国际先驱导报》说。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战士都像黄江那样幸运。由于受名额的限制,在这里参加训练和负责保障的一部分官兵将无法出国参演,他们注定了只能扮演“无名英雄”的角色。
在装甲营3连炊事班,虽然炊事班6名战士只有3人能出国参演,但所有战士工作热情不减、标准不降,在戈壁滩高温、大风的条件下,以超强度的劳动保证了全连官兵每顿都能吃上6种以上的可口饭菜。
上等兵甲清为了参加这次演习,放弃了报考军校的机会,但由于自己的专业在演习中不需要而无法出国参演。他不仅正确对待个人得失,还积极做其他出不了国的战友的思想工作,他请求出国参演的战友,“在遥远的异国他乡演兵场,代我向升起的五星红旗敬礼”。
记者手记
让世界看到不一样的中国军队
“当站在机场跑道的边缘,闻着飞机发动机尾焰残留的煤油气味时,我似乎触摸到了这支军队强健的骨骼”
从2002年开始,中国已先后17次参加中外联合军事演习,我也曾多次参与采访报道。从浩瀚南海到北国边疆,从中原腹地到异国高原,我目睹和感受到了中国军队所展示的风采。
记得7月16日上午,8架最新型的歼击轰炸机发出令大地和我的耳膜同时震颤的轰鸣,嘶叫着冲上蓝天……当站在机场跑道的边缘,闻着飞机发动机尾焰残留的煤油气味时,我似乎触摸到了这支军队强健的骨骼。
在另一个机场,当数十架武装直升机和运输直升机组成的庞大飞行编队越过远处的山峦,出现在我的视野时,一刹那,我似乎无法呼吸,想惊呼,却发不出声音。领舞这个解放军历史上最大直升机编队的,是“陆航尖兵”孙凤阳和另一名只有39岁的飞行团长成存国。
俯冲、拉升、盘旋、编队……地上拍摄的记者为难得的场面心跳不已,惊叫连连。可走下驾驶座舱的飞行员们,脸色却平静得如同刚刚散步归来。
“无论是飞机的性能、驾驶员的技术,还是人和武器的结合,圆满完成此次演习任务,没有任何悬念。”曾经将国际上以惊险刺激著称的“莱维斯曼倒转”飞到极限的孙凤阳,边摘下飞行头盔,边轻松地对我说。
经过成百上千次的演练和对武器装备一遍又一遍的检修,从将军到士兵,对圆满完成演习任务无不充满信心。
“我们不仅要在演习中展示中国军队的‘硬实力’,还要展示‘软实力’。”参演部队陆军战斗群政治部主任李卫平说:“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军队既是威武之师,也是和平之师、文明之师。”
参加这次演习的空军某航空兵部队,1年前接待了来访的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法伦。当战斗机飞行员出身的法伦被获准登上中国军队最新型的歼击轰炸机时,自己都“感到吃惊”。“如果不是他们把我从驾驶舱里拖出来,我还不想走呢!”这位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上将笑着说。
这只是中国军队日益开放和自信的一个缩影。
“这次上海合作组织的六国联合演习,同时也是一个多边外交舞台。”李卫平说:“世界不仅关注着解放军炮弹打得准不准,还关注着官兵们的一言一行。”
我在部队驻训地看到,参演官兵人手一本常用俄语的小册子,一有时间,战士们就拿出来,或独自翻阅,或相互测试。对于学过外语、至少都是高中毕业的这些年轻士兵来说,掌握简单的俄语并非难事。训练之余,他们还要学习外交礼仪,俄罗斯的法律和风土人情。
而作为指挥员,李卫平和他同事需要准备得更多。“如何与媒体打交道,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技巧之一。”他说,这次演习完全向媒体开放,中国军队的远程机动、战役筹划与准备,直至实兵演练,将在聚光灯下和摄像机前一览无余地展开。
“我们不可能再回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时代。中国军队将不可避免更多地承担维护地区和国际安全的责任,更多地参与维和、人道主义救援、联合军事演习等活动。”他说:“我相信,世界一定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军队。” (记者 任瑞恩、李宣良、刘昕、单之旭)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