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网民愈发强烈的质疑之声,7月17日,北京网通对外表示,已在近日暂停了“48小时断线”措施,至此,对北京地区的网通宽带用户实行满48小时就断线一次的举措,在被媒体曝光后不久便“夭折”了。
然而,这一事件再次激起了电信用户“声讨”电信运营商的浪潮。行业垄断、消费欺诈、霸王条款、诲淫诲盗……这些电信企业早已暴露出的问题,频频成为广大用户口诛笔伐的靶子。
今年,先是北京移动用来“粉饰太平”的“单向收费”小把戏惹来众怒,接着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因为缔结了一份涉嫌垄断的“南北停战协议”被律师告上了法庭,随即又传出中国电信互联星空“涉黄”丑闻……
不光彩事件频传,把惯以“霸王”形象出现的电信运营商,一次次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然而,声讨之下,几大顽疾依旧。
顽疾一 漫游费与成本落差巨大
在若干个冠冕堂皇的手机收费名目中,有一种费用属于国际罕见,这就是漫游费。
上世纪90年代,为了保护西部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的电信运营商,有关部门设置了手机漫游费,指的是当本地用户离开本移动电话业务区到达另外一个业务区时,使用移动电话时需要缴纳的资费。而事实上,手机开始漫游时,网络只需传送几个由计算机自动生成、比普通电子邮件还简单的数据信息。
北京邮电大学无线新技术研究所副教授纪阳举例说,一位北京的手机用户用手机通话一秒钟,传输的数据信息如果用字节来衡量的话是8000字节,一分钟就是48万字节,运营商的收费标准是0.40元,根据这一标准,漫游时所传输的1000个字节的信息收费应该不到人民币一厘钱,仅仅是现在电信运营商漫游收费的几百分之一,其几乎为“零”的成本与如今每分钟收取的高昂费用一比较,相差何止千万倍。
正因为如此,一直以来,国内许多电信专家都纷纷指出,如果说网络建设之初,由于存在硬件设施、交割手段、计费方式等方面的问题,电信运营商收取不菲的漫游费还可以理解,那么,如今在这些壁垒全部扫除、国内通讯设备利用率提高、电信运营企业利润增加的情形下,各大运营商依然“不约而同”地继续收取高昂漫游费,就成了典型的不合理收费。
今年以来,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等电信主管部门开始着手研究漫游费存废问题。信产部经济调节与通信清算司副司长祝军认为,如果手机通话的漫游费取消了,各地“双寡头”的垄断局面就会从根本上被打破,各地也会形成本地和外地的几十个移动运营商充分竞争的局面,高资费地区的手机费必然实质性地大幅度降低,所以,实施漫游费改革势在必行。
然而,尽管民心所向、政策所指、主管部门所期,但降低漫游费的改革仍显得异常曲折。时至今日,擅长“打太极”的运营商宁可把精力用在伪单向收费、伪低价套餐等地方,也从来不愿在降低漫游费上动一丁点心思,即便在废除漫游费的社会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时,两大移动运营商也都闭紧了嘴,不对此作任何评论。
业内人士据此认为,漫游费虚高的情况,最能体现目前国内电信业“竞争对手”转成“价格盟友”的现象,漫游费的价格水分多年都挤不出来,足见电信企业在暴利驱动下,对主管部门相关指导性政策的漠视。
顽疾二 手机套餐成捞钱工具
尽管近几年国内电信运营商的资费价格一降再降,不过手机话费过高仍是个不争的事实,电信运营商的暴利问题也一直成为众矢之的。电信行业价格欺诈现象严重、消费陷阱遍布、市场缺乏有效竞争,极大制约了我国电信事业的健康发展。手机套餐就是这样一个捞钱工具。
套餐是一种花样繁多、结构复杂,甚至模糊了资费构成和使用条件的非正常计算方式。比如:“您想要接听免费?请选择××套餐,月租费25元,包括××项优惠,但必选××项付费服务,我们会送您本地300分钟的接听免费时间,超出部分按××元/分钟收取。”
想省钱吗?好,那就先接受一道复杂算术题的折磨,精确地调整自己的通话时间以适应套餐的要求。然而,有多少用户可以先知先觉地预测到自己在本月内是不是会出差?打出的电话多还是接听的电话多?于是,用户一不留神就会被绕来绕去的“套餐”套进去,要不就在这个过程中修炼成了“数学家”。
各类套餐表面看起来有各种优惠,实际使用中却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而且运营商通常不会把这些限制条件光明正大地标出来,用户在发觉话费依然居高不下甚至反而与日剧增后,用放大镜才能在宣传广告的某个角落里看到几行字,或是从客服人员嘴里问出一些含混不清的解释。
这块“违规重灾区”已经引起了主管部门的警觉。根据国家发改委今年公布的查处价格违法案件情况显示,去年全国查处通信价格违法案件同比上升65.59%,在所有价格违法领域增长最快。国家发改委表示,“电信运营商提供的手机套餐、上网服务等存在一定的价格欺诈问题”。从今年5月起,信息产业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围绕简化结构、减少数量和通俗易懂3个目标,用半年左右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对现行电信资费套餐进行全面清理,10月底公布检查结果。
顽疾三 单向收费名不副实
北京移动这两天放出风来:从今年8月起,尚未办理套餐的北京移动全球通用户将全部自动升级,本地接听电话全部免费,每月的基本费仍为50元,本地主叫的资费也依然是0.4元/分钟。
“听起来像是利好,然而,这是完全意义上的‘单向收费’吗?”消息传出后不久,立刻有专家出来指点迷津:全球通“被叫全免计划”不适合所有消费者,只是对主叫不足两小时的用户比较合适,对打电话多的人并不划算。
兜兜转转,其实还是回到了5月23日北京移动推出的“被叫全免计划”上来。这个被称为“有史以来最惹众怒”的手机套餐,问世时采用了“北京地区彻底的单向收费”等字样,可就在第二天,中国移动紧急表态,“被叫全免计划”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单向收费,招来了公众铺天盖地的指责。
“单向收费”是所有手机用户的梦想。正因为如此,从运营商宣布推出第一个所谓的单向收费套餐起,几乎每一个类似服务都被公众拿到放大镜下逐条审查,满心的期待在经历了运营商几次“伪单向收费”的洗礼后,变为了屡屡失望,终于发现“被叫全免≠单向收费”这一具有“特色”的定理。
在电信运营商的烟雾弹下,套餐“捞钱”的实质未变,“单向收费”只是一件美丽的外衣,电信企业的垄断暴利毫发无损,手机用户根本没有从中受益。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一针见血地指出:全球通“被叫全免业务”完全是在糊弄消费者!
信产部电信研究院的专家们认为,随着电信运营成本的大大降低,电信行业蒙人的把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虽说首先应靠行业自律,但如果运营商不愿自我“割肉”,政府行政力量就需介入,从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电信成本真实、精确的核算,规定合理的、用户能够接受的收费标准,从而铲除暴利,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单向收费。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