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授衔 “我是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是硬碰硬的副军职”
1955年,38岁的向守志被授予少将军衔。
“每一个军营都喜气洋洋地举行了授衔大会。”90岁的向守志说,实行军衔制,不仅是人民解放军从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现代战争对军队协同作战的需要。
当时的军官军衔等级设置,以及后来换发的军衣、军帽、军靴和军官的大衣,都是仿照苏军的样式。曾担任第二炮兵第一任司令员的向守志回忆说。
“评衔工作进行得十分严格。”向守志回忆说,营、连、排这些基层干部的标准还好掌握,他们军里的军长、政委是明确的正军职,当将军没有问题,其他的副军职要当将军就要评了。
“我们军副军长就有4人,我虽然最年轻,但按照苏军编制,我是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是硬碰硬的副军职。”向守志说,其他的3位副军长就难免受点委屈,还有副政委和政治部主任,他们5个人中只能评出一个少将来。
经过一年多繁忙的工作,1000多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过卓越贡献的功臣的将军军衔终于评定出来。
1955年9月27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隆重的授衔授勋典礼。北京的授衔仪式结束后,各大军区也先后举行了授衔仪式。
12月,向守志等4名主要军领导赶往武汉,国防部副部长王树声大将代表国防部为他们授予少将军衔。
“武汉归来后,我们分头到两省三地为3个师的军官授衔。”当年授衔授勋时刻,老将军记忆犹新,“授衔后,部队官兵统一着新式军服,更增军威。”
建军27年才正式全面实行的军衔制,在实行了短短10年之后,由于历史的原因,于1965年6月1日取消。
1988年9月14日,中央军委恢复军衔制度后的首次上将授衔,向守志和洪学智等17人被授予上将军衔。其中,洪学智是唯一一位两次均被授予上将军衔的高级将领。
海军成立 张爱萍亲自学驾军舰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攀上南京总统府,扯下青天白日旗,红旗在南京总统府上飘起。
几乎同一时刻,距离南京数百里外的江苏省泰州白马庙,人民海军的第一支部队——华东海军诞生。此时,作为华东海军司令员的张爱萍的全部家当只有13个人外加3辆美式吉普车。
听说海军成立的消息,苏南武工队队员陆其明立即在家乡动员了8名高中同学,赶赴江阴参加海军。
解放军有了海军,却缺乏懂海军的人,连有文化的人都奇缺。陆其明等人到来时,中央军委已电令三野教导师师部、步兵30军和35军军部及其直属队1万多人调归海军。
“张爱萍力排众议,起用曾与国民党海军司令桂永清结拜兄弟的原国民党海军上校徐时辅。”陆其明说,在短时间内,有4000多名国民党海军人员加入人民海军的行列,其中数百名担任过舰长和艇长以上职务。
陆其明回忆说,当时在80艘舰船中,能够称得上是军舰的只有9艘。国民党军队在撤退时,对无法开走的舰船进行了一次大破坏。
张爱萍提出“修旧利废,因陋就简,积小为大”的修建方针,在上海江南造船厂进行修废和改装的试点。
当时的张爱萍并不会驾驶军舰。在一次从南京去武汉的途中,张爱萍登上“元培”舰,径直走到舰长卢振乾面前,请舰长收下他这名水兵。陆其明回忆说,卢振乾是位原国民党海军人员,从未见过这样的“水兵”,一时说不出话来。
卢振乾看出张爱萍真心想学,迅速在白纸上画出许多表示风向、风力、流速、潮水的箭头,并不停地挪动桌上的茶杯、铅笔,比划着各种操作动作。
一开始,“元培”号在张爱萍的指挥下,如醉汉般摇摇晃晃,好不容易才把军舰靠上码头。但半个月后,张爱萍就已经能够独立驾驶军舰返回南京了。
张爱萍因此成为第一位能够独立驾驶军舰的高级指挥员。
1950年4月14日,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具有留苏经历的四野副司令肖劲光担任海军第一任司令。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