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七月十八日电 (记者 赵胜玉)淮河全流域发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一九五四年的第二大洪水;长江多条支流发生强降雨;重庆、四川近日出现暴雨和洪涝;降雨极少的新疆哈密地区十七日也连降十个小时大雨引发洪水。进入汛期以来,一些地区洪涝频发,中国政府运筹帷幄,表现出高度自信,采取多项措施,沉着应对。
其实这种自信来自于科学判断。
早在今年一月举行的全国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上,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就预测说,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大江大河已多年没有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根据大洪水发生规律,今年大江大河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在增加。局部的暴雨洪水及其引发的洪涝灾害不可避免,台风灾害的影响更不可低估。
正是这种科学的预判,让中国政府在处理多处洪涝灾害时,显得游刃有余。由于预判准确,措施得力,尽管洪涝频发,但今年洪涝造成的损失则较小。
今年的淮河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的量级超过了一九九一年、二00三年,但灾害损失尤其是农作物受灾面积、转移群众人数远低于那两次洪水。
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显示,截至七月十六日,这次淮河洪灾农作物受灾面积三千三百七十万亩,受灾人口两千零四十二万人,倒塌房屋七点一万间,直接经济损失一百二十亿元人民币。
与一九九一年和二00三年洪灾相比,受灾面积分别减少两千三百九十八;启用行蓄洪区涉及人口分别减少六十点二万人和九点八万人;紧急转移人口、防守人数和险情分别较二00三年减少一百五十四万人、二百五十二万人和一千六百一十九处。
特别值得欣慰的是,在人员转移中无一伤亡、淮河干流和重要支流的堤防没有一处决口,流域水库也无一垮坝。
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得益于研判准确外,还得益于多年来各地防汛工程的建设,同时更得益于中国治水思路的变化:就是摈弃了与天斗、与地斗的传统观念,而是坚持以人为本,顺应自然规律,该堵则堵;该疏则疏,科学调度洪水。
尽管抗洪取得阶段性成果,但防汛抗洪救灾形势十分严峻。
“七下八上”是全国防汛抗洪的关键时期,高强度、大范围降雨将会明显增多,大江大河随时可能发生大洪水。据气象预报,从十八日起,淮河流域又将有较强降雨。淮河第三次洪峰正在向中下游推进,高水位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堤防防守压力和抢险难度明显加大。
防汛形势依然严峻,但只要指挥得当,措施得力,相信中国政府能够取得这次抗洪的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