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某研究院曾发生这样一件事:某部委一个处长找到该所一名研究员,让他承担一个课题,并承诺给多少经费,条件是不能让该所所长知道。因为以所长的学术造诣,他明白该课题意义不大,做了纯粹是“政绩工程”,一定会投反对票。此事最终还是被所长知道,该所由此定下一条“军规”:哪怕申请了863项目,只要所里的学术委员会不同意,也不能做。
这位所长当时的话给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难道以我的学术造诣,对科研项目的判断能力,还不如一个处长?”
杨玉圣再次重复了“让学术回归学术,让大学回归大学”的观点,并加上一句“让科研回归科研”。他认为,维护学术尊严有三个方面:政学分离、学术独立、学人修养。
有一种行动的力量
开始策划这次签名时,学会的会员们也曾犹豫:抨击中国的专家制度,也就是科学共同体,而自己就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自己的成果、论文常被别人评判,也常常评判别人。如果要求人家做而自己做不到,毫无意义。用杜子德的话说,“我们是在泥里面,腿上有水”。
果不其然,一直旁听会议的《中国计算机用户》周刊常务副社长兼总编辑段永朝,在会上公开发问:“今天大家是来签字的,子德也要签字的,我向他请求,也向签字的各位专家请求,在征得你们同意的情况下,我们会派记者查证,您在参加评审时,是不是行使了庄严的一票,可否?”
杜子德掏出手机示意,“就在刚才,我接到一个短信,邀请我8月份参加一个学术评审,欢迎你们派记者去监督!”
直到签字仪式前12个小时,杜子德还在为承诺书的内容与众多专家沟通。他最初起草的草稿,被修改了30余遍。在一些关键的理念上,大家意见并未达成一致。
“最初的文本有一段指斥部分专家的行为不端,然后有一段‘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对此感到痛心’之类的表述,后来删除了。”
“原本还有一条,对于我不熟悉的领域,拒绝评价。有院士对这条提出疑问,因为我国现行的科研评审制度,就是交叉评审。所以这条讨论了很久,最后也删掉了。”
一个更尖锐的问题被抛给了杜子德:你们今天签了名,但学术评审是很专业的事,你如何监督你的会员?媒体又如何监督你?
杜子德沉吟了一下,“我们希望下一步能够建立起一套制度。比如让会员向学会通报,他要参加什么项目的评审。另外,我本人今后参加学术评审前,都会把今天签的承诺书拿出来给人家看,告诉人家,违背这些原则的事,我不做。”
即便有很大的决心加强学术自律,中国计算机学会作为一个非政府组织,依然无力用有效的手段来惩治学术腐败和学术失范。
YOCSEF是中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的主办者。2005年,内蒙古一个老师私自为参赛选手办培训班,收取高额费用,并指使他人修改部分参赛选手的竞赛结果。事发后,杜子德在第一时间向公众道歉。“虽然错不在我们,但作为主办方,我们必须向公众道歉。”
之后,学会将该老师列入不诚信名单,禁止其参与信息学奥赛的组织、竞赛、培训及相关活动。但他们能做的仅限于此。学会曾给该老师所在学校发函,要求对其进行处理。“但我们对他们没有约束力,至今也未接到回复。”杜子德遗憾地说。
YOCSEF的会员里,有一位上海交大的老师,他很可能知道“汉芯”的内幕,甚至有可能参与其事。但是,他并没有义务要向学会解释这一切。
微软公司的钱振宇博士回顾了承诺书出台前的种种讨论,“我们最后的结论是,我们先做一个开始,不管今天有多小都没有关系,将来可以不断地丰富、完善。”
蒋劲松提到,何祚庥院士曾经说过一件事:几位院士联名向国家提出一个需耗资40亿元人民币的项目,但其中一项关键指标居然算错了100倍,产量算错了60多倍。幸亏后来被发现,才没有造成大损失。
身为科研人员,蒋劲松在发言中引用费耶阿本德的名言:“在所有的情况下,我们的忠告是,利用专家,但永远不要信任他们,当然,也不要完全依赖他们。”
段永朝用“看世风日下,斥逼良为娼”来概括他与会的感受。“我觉得这次签名是一次行为主义表演,而非作秀。”他说。(蒋韡薇)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