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被列为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和省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防治之首,备受国家、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滇池治理方面,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记者昨日从市滇管局获悉,对滇池的治理手段已经逐步从单一工程治理向流域综合治理过渡——
措施一:整治城市生活污染源
目前,滇池流域已建成了8座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8.5万立方米,铺设污水干管590公里,片区污水收集率达到63.8%;建成了两座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及配套清运系统,城区垃圾清运率达95%,无害化处理率达93.6%;对大观河等5条主要入滇池河道实施了以截污、清淤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整治,整治河道环境有所改善。
措施二:控制重点工业污染源
通过采取“零点行动”,实现重点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加强工业企业现场监控,开展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实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推进清洁生产,工业污染源占滇池污染负荷总量比例逐渐减少,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分别从“九五”末的11%、4%和3%下降到9%、3%和2%。
措施三:控制农村面源污染
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示范项目,开展滇池流域生态农业建设,推广平衡施肥及控释肥技术,秸秆还田与资源化,建设“双室堆沤肥池”,减少和控制化肥及化学农药用量;改造和新建村镇垃圾收集池(间),开展农业固体废弃物及垃圾收集清运系统建设工作;推广农村生态卫生旱厕建设;推广沼气池建设和农村能源替代节能,农村面源污染有所控制。
措施四:合理配置水资源
实施了“2258”及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每年可从外流域向昆明调水2.45亿立方米;开展节水和再生水开发利用,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再生水处理站88座、在建38座,日处理能力达4.4万立方米,缓解了滇池水资源的供需压力;建成西园隧洞,加强松-滇-螳水资源联合调度,流域内外水资源调配更加科学合理。
措施五:改观流域生态环境
开展滇池面山绿化和植树造林,流域内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50.8%;“十五”期间整治水土流失325.5平方公里;推广无耕作水稻,实施退塘还湖和生态湿地建设3.4平方公里,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措施六:抓内源污染防治
疏挖污染底泥640万立方米,清除蓝藻富藻水1295万立方米,打捞水葫芦82万吨,禁止燃油机动船入湖、取缔网箱养鱼,内源污染控制取得一定效果,重点水域景观明显改善。
措施七:科技示范及基础研究
实施了滇池面源污染控制、蓝藻水华控制、“863”水专项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成了《滇池流域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研究》、《环滇池生态保护规划》等一批研究报告及规划工作,为开展滇池流域生态保护及滇池污染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措施八:完善滇池治理机制
为加强滇池治理的领导工作,省政府在已成立九大高原湖泊治理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又成立了省滇池治理协调领导小组;昆明市及流域县区成立了滇池治理保护委员会、滇池管理局和综合行政执法局,并在沿湖1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设立滇池管理所,形成了三级政府、四级管理、五级网络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成立市滇池保护委员会专家咨询组,为滇池污染治理决策的科学化提供了保障。
措施九:加强执法监管力度
修订了《滇池保护条例》,依法封停了滇池面山采石采砂场、采矿点,关停流域内污染严重企业;成功地在流域内实现了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在滇池水体保护范围、主要入湖河道及重点区域开展综合执法,有效制止了污染和危害滇池的行为。同时,加大滇池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广大群众关心滇池、爱护滇池。
通过采取九大措施,在滇池流域经济迅速增长、人口急剧增加、城市不断扩大、污染负荷增多的情况下,2005年入湖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分别较2000年减少了4.5%、10.3%和29.8%。根据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2006年共处理城镇生活污水17477万吨,再生利用8681万吨,平均每天处理水量达47.9万吨。目前,昆明已建成排水管网1000多公里,主城管网覆盖率达70%以上,旱季污水收集率达到63.8%。(吴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