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大、成本高、利润低,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望而却步
在这场大水中,为了保护周边的铁路和城市,行蓄洪区的经济损失还是不小,而内涝带来的损失甚至远远超过了行蓄洪区。温家宝总理在王家坝视察淮河防汛工作时已经承诺,淮河行蓄洪区的灾民将得到国家最高标准的补偿。不过,我们也了解到, 到7月12号,安徽省阜南县蒙洼蓄洪区的农业损失就已经达到1.2亿,内涝造成的农业损失更是超过了3个亿,而阜南县去年全年财政收入一共才1.47亿,那么,这些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村民能不能度过这个难关呢?
在蒙洼蓄洪区解放庄台和谐村,已经在这里定居了54年的霍新亚老人告诉记者,以前库区蓄水的时候,他们只能拿到一些用来救济过渡的粗粮。
霍新亚:“以前都是地瓜片。”
在2003年那场洪灾中,蒙洼蓄洪区再次蓄洪,这一次霍新亚老人领到了大米,还获得了国家的专门补偿。
霍新亚:“标准不一样。”
记者:“那他这个标准是多少啊?比如甘蔗一亩是多少?”
霍新亚:“甘蔗一亩地是七八百块钱。”
记者:“那其他的呢?”
霍新亚:“果树千把块钱。”
霍新亚老人介绍说,当时他们家孩子都已经分家了,两个老人手里只有2亩2分地,一共获得了2200元钱的补贴,但是这远远撑不到他们第二年收获麦子的季节。
记者:“够用吗?”
霍新亚:“不够跟谁要?”
据阜南县王家坝镇刘昌辉书记介绍说,王家坝主要以种植毛豆,玉米,花生为主,其中玉米要占到三分之二,在2003年,当地政府就根据国务院《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按照村民所种植的农作物,类似花生、玉米、大葱、果树等都会得到不同的价格赔偿,但是2003年阜阳县拿到的国家蓄洪补偿款一共才7933万元,而洪灾带来的经济损失则达到16亿多,这些补助只能算是杯水车薪。
安徽省阜南县副县长:“我们要号召农民采取生产自救,互助互济,改种其他农作物,来补偿造成这个损失。”
蒙洼蓄洪区的村民由于有国家补偿,还可以弥补洪灾带来的一部分损失,那么,阜阳县其他地方村民因为受洪水和内涝带来的经济损失,却只有自己去独自承担了,鹿城镇的李银民今年一共投资了十个农业种植项目,全都被洪水浸泡在水里了。
李银民:“有豆子,有芝麻,有蔴,有红梅,有玉米,水稻,高粱,水稻秧。”
记者:“这个损失大概一共有多少啊?”
李银民:“这个损害有4、5000块钱。”
李银民告诉记者,他们家里一共六口人,儿子儿媳前两天已经出门打工去了,在绝收的大灾之年,他想不出走出困境的好办法。
记者:“没有其它的收入吗?”
李银民:“没有了,没收入了。”
阜南县王家坝镇刘昌辉书记告诉记者,阜南县在1992年的时候还搞过为期五年的蓄洪险,一亩农田保险费只要10元钱,其中农民只要交上2元钱,国家再补贴8元钱,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农民还能拿到每亩200元的赔偿,但是,蓄洪险只办了一期就停止了,到目前为止,农业保险这一块就一直处于空白。
记者:“有没有想过以后要为这些农民办理农业保险?”
安徽省阜南县副县长:“据我了解现在还是没有这种东西。”
截止到7月14日,淮河洪水已经给阜阳全县造成了6亿多元的直接经济损失。目前,县财政只接收到205万元国家救灾拨款,面对一个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当地官员也是显得非常无奈。
记者:“除此之外咱们县政府还有没有探索其他的办法呢?”
安徽省阜南县副县长:“这个统计,我们正在积极探索。”
面对从天而降的洪涝灾害,农民自身无力承担风险,政府财力又很有限,在天灾面前,谁来帮帮农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农业保险理应成为农民应对天灾的工具,可是,当地的农业保险至今仍未推行,是农民缺乏参与意识,还是保险公司面临困境?我们在灾区也进行了调查。
66岁的王蓝清老汉告诉记者,这么多年遇到了十几次水灾,他还是第一次听说保险。
记者:“那你住的这个地啊,以前想没想过入过保险什么的?”
王蓝清:“就是保险,就是农村种地的里面,自古以来都没有往这方面想的。”
和王老汉不同,养鱼大户王世清很清楚自己从业的风险,但他找不到可以投保的保险公司。
记者:“入过保险没有?鱼塘。”
王世清:“这儿没有。”
记者:“考虑过这个问题没有?”
王世清:“考虑这个问题,一般保险公司不给办理。”
记者在灾区调查中还发现,绝大多数灾民都对保险了解不多,对农业保险更是知之甚少。
张传海:“对农业保险啊,反正在群众方面,还是包括俺们对这个农业保险还不了解,我觉得不是多。”
张传海告诉记者,即使现在有农业保险的政策,也会有不少农民不愿加入。
记者:“为什么不同意这个啊?”
张传海:“他这个蓄洪不蓄洪,它能成天蓄洪吗?不过三年人家蓄洪一次,他不想入这个保险了。”
灾民缺乏风险意识,只是保险在农村市场呈现空白的原因之一。因为即便象王世清一样,想通过保险为鱼塘转移风险,却始终找不到能够为自己担保的公司。
保险公司能为农民保险什么?记者带着这个问题,来到阜南县人财保险公司。查勘定损部主任李德伟向记者介绍了灾后的保险理赔情况。
记者:“因为受水灾了,有没有这方面报案的?”
李德伟:“现在报案的就是内涝有报案的。”
记者:“它是这个房屋险啊还是什么险?”
李德伟:“家里财产报案的。”
记者:“有没有农作物报案的?”
李德伟:“农作物这一块现在我们没有开展。”
李德伟告诉记者,这次水灾,全县共有10户房屋受损的农民来报案,种植险目前没有开展,养殖险虽然有,但项目十分单一。
李德伟:“养鱼险种一般,一般是搞投毒险。”
李德伟向记者解释了只开展投毒险而不开展灾害险的原因。
李德伟:“那个水冲了之后,你具体里面有多少东西,咱也搞不清楚,这个投毒它就不一样了,上面有适量,根据市场价格,把那个解决,那个价格就出来了。”
只是这个原因才没有设立天灾养殖险吗?当地保险公司为什么不愿意设立与农业相关的险种?保险业务员帮记者算了这样一笔帐。如果说1亩玉米地每年需要保费10元,那么投保100亩玉米地,保险公司每年收益为1000元,50年的收益是50000元,但在50年内只要有一次自然灾害,按每亩玉米地需要赔付800元的损失计算,那么承保100亩玉米地的支出则为80000元,远远超出保费收入。
风险大、成本高、利润低,让保险公司在农业保险的大门前望而却步,对灾区的农民来说,在巨大的生产损失面前,农业保险离他们还是有些遥远。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