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民生活有保障,蓄洪区显神威
面对淮河50年不遇的大洪水,安徽沿淮行蓄洪区的老百姓,除了心疼自己的庄稼外,更多的是平静。事实上,在2003年淮河流域发生洪水后,安徽就已经对沿淮水利工程进行了加固和重建,并对行蓄洪区内居民实施了移民搬迁,形成了一个包括水库、分洪河道、堤防、行蓄洪区、天然湖泊在内,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如今,依靠这些看的见的工程,把淮河大水挡住了,而另外一个看不见的减灾救助体系,更让灾民们感觉到,他们的日子要比以前好过多了。
7月12日夜里,记者来到了安徽颖上县建颖乡,在乡里的中心学校里,住着一百多名受灾群众,由于家里的房子被淹,他们暂时住在学生宿舍里。
安徽省颖上县建颖乡受灾群众:“有米面油,这不就够了么。”
村民们说,由于洪水来得太突然,家里的东西都来不及拿出来,乡里为每人免费发放20斤米,20斤面,一桶油,一套炊具,甚至连蜂窝煤都给备齐了。
安徽省颖上县建颖乡受灾群众:“都给吃的,吃饱等着呢。”
在黄桥镇,由于洪水太大,竟然连一块没水的空地都找不到,救灾帐篷只好搭在了马路上。当地公安部门安排专人值勤,防止出现意外。在这位值勤民警的笔记本上,记者发现了这样的会议纪要。
执勤民警:“一户要发一张明白纸,要求防疫,群众有饭吃,有炉子,锅,有青菜,米面,油,要保证正常生活秩序,有衣服穿,一手抓防汛,一手抓救灾,一户发个明白纸……”
在润河镇余台村村委会,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他们告诉记者,自从蓄洪后,他们立刻开始入户调查,为将来的救灾提供一手资料。
安徽省颖上县润河镇工作人员:“统计这个原有人口、现在人口,鸡什么的牲畜,以后增加什么内容再统计。”
镇里工作人员说,自从蓄洪后他们也住进了村里,晚上就在这打个地铺,吃饭和村民们在一起,就在记者去的这天,他们开通了轮渡,每天负责接送村民们。
润河镇党委副书记余淦:“免费接送村民们。”
这些是余台村村民余有联饲养的长毛兔,老余是养殖大户,蓄洪区进水时,是村委会帮忙才抢运出这些种兔。但是老余眼下又碰到了新问题。
颖上县余台村村民余有联:“没有电,兔子三天没吃了。”
当地负责人表示,对老余提的问题,他们其实已经在着手解决,尽早为村民早日恢复生产创造条件。
颖上县润河镇党委书记姜之纪表示要尽快送电。
这些灾民多数都居住在淮河两岸的行蓄洪区里。而在这次抗洪中,行蓄洪区这个词也经常被提到。这里我们要解释一下,其实行蓄洪区实际上包含了行洪区和蓄洪区两个词,所谓行洪区就是平时闲置的河道,蓄洪区就是河流边的洼地。当洪水来势凶猛时,可以把堤坝打开,让洪水暂时通过行洪河道,进入蓄洪区,等洪水退下去了,再将蓄洪区的水排回到河道里。这场大洪水中,安徽省到目前为止,已经启用了8个蓄洪区,那它们在抗洪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2007年7月10日中午12点,淮河王家坝闸水位达到29.46米,超过保证水位0.16米,12点28分,王家坝闸提起闸门,开始向蒙洼蓄洪区分洪。
蒙洼蓄洪区建立于1953年,是千里淮河第一座蓄洪库。建成以来,已先后14次蓄滞洪水,区内15万人口,耕地面积18万亩。这一次,蒙洼又对着汹涌的淮河敞开了自己的胸怀。
水利部副部长矫勇表示要上下游兼顾。
蒙洼蓄洪区的运用,有效降低了王家坝本站水位0.1米至0.2米。11日上午9点,在蒙洼蓄洪区启用后,安徽又启用上六坊堤、下六坊堤行洪区,上午11时,启用南润段行洪区,下午15点,启用邱家湖、姜唐湖行洪区,一天之内四个行蓄洪区被启用,7月12日,又启用了石姚湾行洪区。加上先前启用的河南老王坡滞洪区,8个行蓄洪区的连续、果断使用,极大地缓解了上下游压力。在淮河重点防护地段怀远县采访时,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次虽然是50年以来最大的洪水,但淮河怀远段水位却比他们原来预估的低了近一米。
安徽省怀远县县政协副主席水利局副局长陈高中对记者说,要体现水利工程调配的作用。
业内人士说,如果不及时果断启用行蓄洪区,王家坝水位将会上升到29.8米,超出保证水位近50公分,损失将会更大。预期目标实现后,12日和13日下午3点,在蓄洪区还没有蓄满的情况下,王家坝和姜塘湖相继停止行洪。
安徽省水利厅副厅长张效武:“第一个是分洪的目的达到了,正阳关水位的控制的目的也达到了,第二个呢,还留出一部分库容,有可能下一步我们还要使用,如果将来还有第三次洪峰到来的时候,还是需要使用,也有使用的可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