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扬:我首先要确实地跟卫生专家、卫生局的局长深入了解情况,我们做了一切我们能够做的一些工作,同时世界卫生组织上海市政府是主动邀请他们到上海来检查,当时他们到上海来,说来检查关于上海的非典情况,但是说不要带记者,我就发言,我说必须要带记者,他们不老说我们在作假吗?他们来检查,让记者跟着,让记者来报道,让记者发出第一手报道,而不是我们告诉记者如何如何,那不是更相信嘛?他说WHO说不要,我说那请卫生局转告卫生部,说上海市政府要求要带记者。而且不光带中国记者,我提出要带外国记者,你们到哪儿,我们记者跟到哪儿,我说我们新闻官可以不带,没问题,但是记者要带,这样记者发出的报道就不是市政府自己再说什么,那时候好像有点信任危机吧,都觉得政府是不是发生事件第一时间就要隐瞒,其实我们心里有底气,我们干什么要隐瞒?就带着记者去了。
李小萌:果然是学新闻的,你已经不仅仅可以利用你学新闻的这些知识去很好地对付记者,已经知道怎么去利用媒体和记者。
焦 扬:不是对付记者,从来没想到要对付记者,更好地跟记者沟通,实际上政府必须要跟记者有一个良好的互动的这样的一种关系。记者和媒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离开了媒体,你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怎么让老百姓知道、理解、参与,没有媒体你做不到的,现在社会动员很大靠媒体,但是媒体倒过来,没有政府的权威的信息,你这个媒体怎么树立你的权威和公信力,所以双方都互有需求,双方互相支持,这应该是个非常良好的互动,但是有时候我们可能对媒体的理解有些官员可能也有点偏差,觉得添乱,不要媒体,发生突发事件不要媒体过来,添乱,我觉得这些随着社会越来越开放,我们的开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先进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也逐步进步和改善。
李小萌: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媒体他是一个相生相克的这么一种关系,你觉得你跟媒体之间什么关系,比如朋友关系、敌人关系
焦 扬:具有挑战性的朋友。刚才说到微笑,我一走进新闻发布厅我看到记者,我真的就想微笑,而且这个微笑我觉得发自内心的,绝不是做秀,可能你真的看不出有一点点是做作的这种笑,这种很牵强的笑,不是的。为什么呢?你说如果没有记者坐在发布厅,要我的发言人干什么?记者愿意来参加发布会,是觉得你这个发言人有价值,你这个发布会他觉得还是有新闻的,他才来,这样的话我的存在,新闻发言人的存在才有必要,所以我看到记者我真觉得由衷高兴。
李小萌:您跟记者面对面的时候从来没有过剑拔弩张的时候吗?
焦 扬:没有,在发布会上从来没有。
李小萌:是不是因为他们对您比较手软?
焦 扬:不会,绝对不会,而且尤其是我觉得跟我越熟的记者会提出越尖锐的问题,我觉得实际上对新闻发言人来说,不能惧怕尖锐问题,我们要面对敏感,也会面对尖锐,能够提尖锐问题的记者才是好记者,他提不出尖锐问题的记者是不动脑筋的记者,没出息的记者,他提出尖锐问题了,说明他在思考,他不仅思考了表层,他思考了深层,这样他的思考会激发我的思考,这时候如果我应对不了她,我输了,这个发言人没水平,所以她会激发我,这样互相激发,互相砥砺,反而大家都会有一个很好的状态,所以说是挑战性的朋友
李小萌:如果说每次发布会都是新闻发言人和记者的博弈的话,每次你都没有输过。
焦 扬:用博弈这个词儿我没想过。
李小萌:您觉得不准确?
焦 扬:我觉得不准确。
李小萌:那是什么呢?
焦 扬:互动。
[导视]
新闻发言人与记者究竟是什么关系
一点小小狡猾的技巧就过去了
怎么说是我的事儿,怎么报道是他的事儿
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焦扬将在<新闻会客厅>节目中揭秘发言人对付记者的高招
《新闻会客厅》”我代表政府发言”正在播出。
李小萌:刚才您讲过,如果你被他问住的话你就输了,有没有输过的时候呢?
焦 扬:有被问住过,但是我有那么一点小小狡猾的技巧就过去了,所以大家没有觉得。
李小萌:是吗?是什么样?就像刚才我不知不觉当中就被你的小小狡猾给带过来了是不是?
焦 扬:你不会,你太睿智了,太聪明了。
李小萌:我不是让你夸我。
焦 扬:但是你老将我,实际上是这样的,实际上记者他问这个问题,有时候我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记者这个问题也是市民百姓所关心的,我这些话实际上是在拖延时间,我在拼命地想我该怎么应对,我根本还没想好,也许我厚厚的口径本里没有这个问题,我就在想特别好的问题,这个问题我就说市民也很关心,媒体也很关注,这个过程我是顺口出来,我是在想。
李小萌:但是在整理思路是吧?
焦 扬:整理思路,但是就迅速整理
李小萌:大家要记着,以后凡是焦扬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的时候,她就是在整理思路的时候。
焦 扬:不全部,你被被她误导。
李小萌:你看你刚才总结了一个,就是说用一些过渡的话来整理思路,我们也帮你总结了一下,一些新闻发言人回答问题的套路,你觉得你都用过吗?
焦 扬:避实就虚用过。去繁就简用过,转交他人用过,下次解答用过,善于辞令我不知道是不是,大部分都用过。
李小萌:这个大家心里有感觉,这些方法,ABCDE这些方法是可以帮助发言人比较顺利地过关,但是会不会有一个问题呢,就是说顺利过关了,但是记者并没有拿到实实在在的想要的信息?
焦 扬:这个是要防止的,我常常跟一些发言人同事也说,我说在台上好像跟记者是不平等的,我在台上说,记者在台下听,我说什么记者记什么,好像不平等的,实际上会后是他怎么报道我是奈何不得的,怎么说是我的事儿,怎么报道是他的事儿,我如果老是用这些技巧来应对的话,他报不出也不报了,那要你发言人干什么?政府的政策、政府的声音怎么传递给百姓,你发言人定位,你怎么来履行你的职责?这是大忌大错,不会这样的,没有一个发言人是会这样,光靠这种技巧,所以我说技巧是不重要的,对发言人来说,熟能生巧,有些东西他自然会把握分寸,但他绝对不会这样。另外记者就会发表一些怪话了,对你的形象不会有好处的。
李小萌:怎么样?能令人信服吗?都点头。对新闻发言人还有一个比较挑战的,就是当一些突发的事件或者负面的新闻出来的时候,他要第一时间站出来面对媒体,这个时候考验他的是什么?我们再来看一个片子。
[短片]
2006年3月14日上午,温家宝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台湾记者提问时这样说到:上海的水简直就不能吃了,而且是黄的。这一句话引起了社会对上海的关注,公众又一次把目光聚焦在焦扬身上。
在3月15日的发布会上,“上海水质”这个问题自然成为了发布会上记者关注的焦点。焦扬说,“上海供水水质是完全符合标准的、是安全的。”她同时表示,除了水管老化外,还有一些新水管由于质量不高也出现了水锈现象,但这只是个别而并非普遍现象,上海的水质达标均在99.9%以上。详实的数据,可信的理由不只解除了公众的疑问,上海政府的及时应对也让大家刮目相看。
李小萌:3月14号的时候,总理记者会,有人问到了上海水质问题,15号你们就给出了一个答案,这是在背后做了什么工作?
焦 扬:14号那天总理新闻发布会被问到这个问题,立即就有朋友发短信告诉我,说你要重视这个事儿,要重视,我也意识到,第一时间就意识到,这个事儿不管记者问不问,都应该有人澄清,因为总理高瞻远瞩,从全国的角度来说中国政府关注环保这件事情,但他不会对上海的具体的个案来给予解释,但上海政府,你就要对公众有一个交代,你没有这个脚底,这个信息出去,上海水是黄的,不能喝的,那投资环境一塌糊涂,老百姓的生存环境一塌糊涂,所以我们意识到,要有一个准备,不是说我自己。
李小萌:在这个记者会上是主动发布的还是又有记者问了你才提到的。
焦 扬:记者问。
李小萌:但是问到你的准备上面去了,你并不是没有准备的。
焦 扬:但我知道这个事情一定会被问到,我们准备是跟水务局,我问水务局要来了详细的、详实的数据。
李小萌:要把实实在在的数据拿到手,在这个记者会上如果没有记者问到你会主动提到这件事儿吗?
焦 扬:我想我会的,有些重要的话要说,如果就是不问的话,那这个可以用一种比如搭桥的办法,就是在回答其它问题的时候,顺便我还有个信息要出来,重要的信息该出是必须出的。像这件事情必须出了以后,让老百姓安心,让投资者放心。
李小萌:为了准备这几个数字,包括说话的角度和立场,你做了什么样的功课?
焦 扬:首先我必须要问专业部门要数字,专业部门数字来了,专业部门有时候给的东西会很长,它有时候会给你一个简报,一个问题我说这个事儿是怎么回事,他给一个简报,整个过程,我们就要根据新闻发布会的规矩,要去繁就简,就是说简单了大家记得住,太多太长了大家反而不得要领,我曾经跟我们的同事也说过,就是说我们的一个回答问题的口径,你太长了大家反而不知道哪一句最重要,有时候有的发言人说记者,说你报道得不准确,我明明说的重点在这儿,你报道的是那儿,为什么这样?我们就说你这个太长了,记者记永远赶不上你说,他记下来的你还没说到重点,等你说重点他还没记着,有可能这样。
李小萌:发言人要研究传播的规律。
焦 扬:对。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个口径按照新闻发布和新闻传播的规律来改编,来改编,并且把它能够理解得口语化,这种口语化最好是能够连老妈妈听得懂。
李小萌:您刚才讲我们做了什么什么,我们怎么样,这是一个语言的习惯还是真的有一个我们在您后头?
焦 扬:真的有我们,这个我们很大很大的我们,我觉得做发言人不是靠个人,他首先是靠机制,靠团队,第二才是靠努力,靠学习,这两条缺一不可,但是更重要的是第一条,首先是靠机制,很幸运的是上海有非常好的机制,这个机制首先就是市委市政府的领导的重视,其次,我们有一个很好的网络,就是各委办局,上海35个委办局都有新闻发言人,以及他们的助理和新闻发言人的还有联络员,第三,我还有一个很好的发言人工作团队,就是发言人小组,在我不开发布会的时候,闭会期间他们要接听热线电话,发布会的时候,他们要做资料的准备,开准备会,跟我一起做一些准备工作,并且整理口径,这个口径既有一个阶段的热点敏感口径,又有发布内容的答问口径,同时我们这个工作班子还要做的就是平时日常舆情的分析,每天分析一下各大报各媒体对上海的问题关注些什么,他们是怎么说的,他们的观点如何,知己知彼,知道这些大致就能够对于舆情,对上海的热点问题关心的一个走向能够有一个判断,离开了这样一个团队,发言人个人也不是孙悟空,也不是说百变多能的。
李小萌:这是多少人的一个团队?
焦 扬:我们这个团队全脱产的人是两个,还有两位是兼职的,四个人。
李小萌:至少要有四个人在准备一次发布会的内容什么的。
焦 扬:但实际日常工作是两个人,接听电话,要做准备。
李小萌:是,地方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和一个部委的不一样,他只要把他这个领域的东西覆盖了,搞清楚就可以了,而你从大政方针到老百姓衣食住行,都要去了解,能够做到全部覆盖没有盲点吗?如果有盲点的话怎么应对呢?
焦 扬:做不到,肯定做不到,没有一个人是百事通,也没有一个部门是百事通,我们所依靠的就是一个重要的政府网络,另外我们依靠的是政府有一个政府法规,信息公开,我们只是信息公开的渠道之一,只是渠道之一,所以这个我想新闻发言人不能包打天下,也包打不了天下,这是一。第二,是靠支撑,我们需要哪方面信息,各委办会提供给我们,来支撑我们。第三,有时候一些专业问题我们会搭台,请专业委办局领导来发布,来解答,来解读,依靠这样的一种机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