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体报道的滇池爆发蓝藻的消息,引起社会关注,许多人表示,不能再让高原明珠继续蒙尘,政府应该立即采取措施治理污染,还母亲湖以碧水蓝天。
与这一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昆明市滇池管理局一位主要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称,与最近几年相比,目前滇池水体的蓝藻含量尚未超过往年,也无进一步恶化趋势,“蓝藻爆发一说无事实依据。”这位负责人还引用监测数据企图表明,今年重点区域的蓝藻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减少。
也许,这位负责人发表这个谈话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其目的是消除市民的恐慌心理,但给人的印象却是在避重就轻,回避自己作为主管部门的责任。而与此对照的却是,在滇池著名景区草海边,映入眼帘的是那绿浪翻滚的湖面,迎面扑来的是那发出阵阵刺鼻气味的湖水。丢起一块石头,溅起的不是浪花,而是黏稠的蓝藻。一位正在打捞蓝藻的工人说,这么大面积的蓝藻,就是半个月也捞不完。
专家告诉我们,蓝藻爆发的根本原因除了天气变暖之外,主要是水质的富营养化,它反映了滇池水质的进一步恶化。前不久,昆明市环保局局长和丽川对外发布了《昆明市2006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指出,滇池水质富营养化指数有所上升,滇池外海水质由Ⅴ类水下降为劣Ⅴ类水。出现污染并不十分可怕,可怕的是听之任之,消极无为。我曾经到过大理的洱海,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洱海,碧波荡漾、水清鱼美,据介绍,其总体水质已连续3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水体透明度达3米至5米。洱海与滇池面积相当,过去也饱受污染之痛,而其受关注的程度,治理投入的资金,远远赶不上滇池,但经过连续多年的埋头治理,而今洱海已经基本上告别了蓝藻爆发的困扰。其原因是大理市政府真正把洱海作为自己的“母亲湖”,措施得力,实施到位,从政府官员到普通市民人人参与环保,多少年持之以恒,长抓不懈,用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委书记顾伯平的话说:“决心、毅力和科学的态度,决定了一个湖泊的命运。”
而滇池的治理,多年来“只听楼板响,不见人下来”。面对发臭发黑的滇池,某些政府官员显得无动于衷,听任其“自暴自弃”。如滇池的环湖截污工程虽已提出多年,但这一昆明市民翘首盼望多年的“德政工程”至今不见大的动作,贯穿昆明市的盘龙江等主要入滇河流每天仍在源源不断地向滇池倾泻污水,一些排污口直接把又脏又臭的污水排进滇池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这让滇池走入了“边污染边治理”的怪圈。滇池周边屡禁不止的采矿点、违法企业及农村污水,则成为滇池治理中的又一大顽疾。
但遗憾的是,面对滇池的严重污染,面对蓝藻的年年爆发,滇池管理局作为滇池治理的主管部门,拿不出得力的措施,却在事实面前与媒体打口水战,千方百计为自己开脱、辩解,这恐怕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地方政府应有的态度。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6月30日在江苏无锡召开的太湖、巢湖、滇池治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把治理“三湖”作为国家工程摆在更加突出、更加紧迫、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不懈地把“三湖”治理好。我们希望滇池的“父母官”能倾听百姓的呼声,不辜负中央领导的殷切期望,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污染治理中,力争在不远的将来,恢复八百里滇池万顷碧波的旖旎风光。(储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