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沭阳县20万城区居民度过了难熬的两天——7月2日—4日,因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整个沭阳县城停水超过40小时。
7月4日上午,江苏省沭阳县政府对外宣布,因饮用水源污染而关闭的自来水厂取水口重新开启,沭阳城区全面恢复正常供水。
污染物突袭自来水厂
自来水发黄发臭,全城居民遭遇停水
7月1日晚间,沭阳县城区居民发现,自来水管中流出的水发黄,而且散发出一股腥臭味,便纷纷给自来水厂打电话询问。
7月2日下午3时许,沭阳县地面水厂监测发现,城区生活供水水源遭到严重污染。由于水质经处理后仍不能达到饮用水标准,自来水厂关闭了取水口。
半个小时后,沭阳县环保局、卫生局、建设局、水务局和地面水厂迅速组织人力,赶到水源地对水质进行现场检测。
沭阳县环保局局长胡道良介绍,经过水质检测,发现取水口的氨氮含量达到28毫克/升,浓度超过取水口水质标准34倍。沭阳县环保部门在调查之后认为,7月1日,来自宿迁市上游的“客水”污染团快速进入新沂河沭阳段,最大流量达到350立方米/秒。短时间、大流量的污水侵入到位于淮沭河的自来水厂取水口,造成了饮用水源地水质遭受严重污染。
沭阳县几个部门的初步调查结果认为,由于新沂河上游地区有关省、市超标超量排污,致使污水从排污地溢出倒灌,污染了沭阳县城区饮用水源。沭阳县环保局一边向上级部门汇报,一边与上游省、市有关单位取得联系,要求其减小排污量,以确保下游水源不受再次污染。
应急预案启动
启用自备井,调用洪泽湖水冲释
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因环境污染造成县级饮用水源地取水中断,属于重大环境事件。
在停止自来水供应的同时,沭阳县立即启动城区饮用水源保护应急预案。
从7月2日下午6时到7月3日0时,沭阳城区饮用水33口自备井全部启用,同时,县建设局还在自备井接管处安装加压泵阀,以提高水压、加大水量供应,保证城区居民生活用水。县供电局抓紧抢修、架设线路,确保自备井电源正常供电。县环保局、卫生局和地面水厂安排专人每小时在取水口、出水口、进水口监测一次水质,密切关注水质的变化,确保城区居民饮水、用水安全。
7月2日晚开始,沭阳县的电视、广播和报纸发布紧急通知,告知水源被污染的事实和县政府采取的应急措施,吁请广大居民予以理解和配合。
7月3日上午8时,沭阳县所属的宿迁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带领环保、水务等部门人员赶到现场。江苏省防汛指挥部从邻近的洪泽湖调水,以300立方米/秒的水量,冲释沭阳被污染的水源,缩短污染水体在该县境内滞留时间。3日晚10时,沭阳县城自来水厂取水口水源基本达标,经过一段时间的预处理,4日上午10时55分,沭阳城区全面恢复正常供水。
据介绍,新沂河是苏北地区洪水的主要入海通道,除作为沭阳等县城饮用水源外,新沂河也是连云港市饮用水的上游水源。如果不是调用洪泽湖水冲释污染水体,这些污水很有可能威胁到新沂河下游城市的饮用水安全。
污染物来自何处?
目前不能确定是“跨界污染”
取水口的污染物究竟来自何处,目前还显得扑朔迷离。
沭阳县自来水厂的取水口在与新沂河相连的淮沭河上,而新沂河上游来水主要源于沂河和沭河。沂河、沭河均发源于山东的沂蒙山区,平行南下进入江苏宿迁市境内,后经新沂河入海。
沭阳方面称,这次事件的污染源主要来自上游省份的化工企业。
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专家介绍说,1990年以来,山东鲁南地区和江苏省新沂市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下泄时多次污染新沂河水体,特别是在非汛期造成的污染更为严重。由于上游污水总量大,下游自净能力差,以及治理工程不配套、管理不落实,致使新沂河污染发生频次多,污水滞留时间长,污染因子浓度高,且污染蔓延范围大。
然而,国家环保总局的专家却表示,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此次水危机源于“跨界污染”。
“从环监部门对沂河、沭河两条河流近两周的监测数据看,沂河为Ⅱ类水体,沭河为Ⅲ类水体。从目前的证据看,沭阳的污染不能证明是跨界污染。”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应急中心预测预警处处长冯晓波说,目前江苏、山东的环保部门正在各自的辖区内进行调查工作。
沭阳污染事件发生后,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应急中心联系国家环保总局华东督察中心对污染做了详细的调查取证。冯处长介绍,目前看来,造成这次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上游泄洪冲出了枯水期淤积的污染物。
据介绍,淮河流域的河流由于水量小,没有高差,水流速度缓慢,容易在枯水期聚集污染。而流域内又多闸坝,在整个淮河流域分布有5000多个闸坝,有的地方十几公里就有一个。进入枯水期,闸坝一直处于闭合状态,排进水库的废水即使达标排放,随着水量蒸发也会形成高浓度污水。而这次水污染,正是由于上游江苏省新沂市王庄水闸泄洪将洪水以及高浓度污水一并冲下造成的。泄洪过程中,因为要通过一段地涵,由于地涵排水容量小容易造成洪水外泄,当地不得不打开拦污闸,这也加剧了污染。
专家坦言,新沂河水污染防治一直以来难度较大,“希望这次事件能够给上游地区和企业以警示,饮用水安全可是人命关天的事情!”(记者 申琳 孙秀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