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鄂尔多斯六月二十八日电 题:“生态移民”:不再从贫瘠土地收获微薄希望
中新社记者 德永健
七十二岁的贺礼忠在两年前搬了家,生活“半径”从祖上四五辈“刨食”的农田变成了鄂尔多斯市“生态移民区”的街心广场。
贺老汉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四十多万“生态移民”中的一员。由于境内“横卧”毛乌素、库布其两大沙漠,并且水土流失极为严重,鄂尔多斯市仅有百分之四的土地适宜耕种。自二000年以来,该市组织了大规模的“生态移民”,不再从贫瘠土地收获微薄希望。
贺老汉生活了七十年的老家曾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自家的旱地早已不种,只剩下二十多亩水地,每年一亩只能收四、五百斤用来换口粮的玉米和土豆。“老家严重缺水,祖辈又世世代代靠天吃饭,收不了多少庄稼。”贺老汉说。
贺老汉的老家原有二十多户人家,现在大约“移民”了一半,留下了一半。年轻人全都外出打工,留下的主要是老人,经济条件普遍较差。
“鄂尔多斯近几年由于二、三产业飞速发展,有了产业替代,减少了对大自然的直接索取,转移了大量农牧民,生态环境得以恢复。”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说。统计数据显示,二00六年,鄂尔多斯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八百亿元,人均GDP达六千六百美元。
二00五年,在儿子的一再劝说下,贺老汉搬进了离老家一百二十公里远的“生态移民区”,成了一位“生态移民”。
贺老汉“移民”后的生活显得闲适安逸,每天上午吃完早饭后来一次小区街心广场,下午睡完午觉后再来一次广场,与同样移民过来的老人们闲聊打发时间。“现在没什么事可干了,每天就是这么转过来转过去。”贺老汉说。
在他眼里,城里的“条件强点”,吃饭比农村“花哨”。搬家之后贺老汉的春节一直在城里过,因为城里的春节比村里的“隆重”;不过“城里的人没有老家人热情,跟城里人借不出来的东西在老家就能借出来。”
“政府在组织生态移民时需要耐心,因为有时农民即使明白这个地方太苦,永远都富不起来,但他也故土难离,政府要耐心劝说农民转变观念。”鄂尔多斯市委书记云峰说。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的设想,未来鄂尔多斯八点七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主要功能是恢复生态,减少对大自然的直接索取,将来最多只留下三四十万人的农牧民,主要是在城镇郊区从事集约化农牧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