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5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今天就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及污染物减排举行发布会。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介绍了《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的主要内容。
一,2006年主要环境状况
在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7%,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9.3%的形势下,2006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稳定。
全国地表水属中度污染,在国家环境监测网监测的74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I-III类、IV类、V类、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0%、32%、28%。七大水系中,珠江、长江水质良好,松花江、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太湖、滇池为劣V类水质,巢湖为V类水质。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总体良好,全国大部分海域水质良好,局部海域污染依然严重。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7.7%,三类海水为8%,四类、劣四类海水为24.3%。南海、黄海近岸海域水质良好,渤海、东海近岸海域分别为轻度和中度污染。
全国监测的559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占4.3%、二级标准的城市占58.1%、三级标准的城市占28.5%、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占9.1%。与上年相比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的城市比例增加了4.7个百分点;劣于三级的城市比例减少2.1个百分点,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有所改善。城市声环境质量较好,辐射环境质量状况良好。截止2006年底,全国共有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395个,总面积15153.50万公顷。
二、2006年环保工作的进展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国务院批准召开了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受国务院委托,国家环保总局与各省级人民政府和华能等六家电力集团签订了减排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了污染减排指标,开展了饮用水源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全国共检查水源地7600多个,取缔和搬迁危及水源安全的污染源1400多个,解决了一批长期危害群众饮水安全的突出的环境问题。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新开工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
2006年,环保总局清查的2000年以来审批的项目就有2400多个,对136个未经验收擅自投产的项目进行了严肃的处理。一年来,环境准入作为改善宏观调控、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继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的专项行动,严肃查处了一批危害群众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
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167万人次,检查企业72万多家,立案2800件,对5000多起各类典型环境违法案件实行了挂牌督办。检查工业园区1900个,园区内的企业近3万家,查处违法企业4000多起。通过回头看,检查了总投资达1万多亿元的7500多个化工石化建设项目,排查了环境风险,对近3800家企业提出了整改要求,督促企业投资140多亿元,改善了设施和条件,降低了环境风险。
生态保护、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环境国际合作和环境应急工作进一步深化。环保系统思想、组织、作风、业务和制度建设深入推进,环境保护基础保障能力和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
三、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情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列为约束性指标,要求到2010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十五”末期减少10%。2006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地方、各部门和有关重点企业对污染减排工作高度重视,采取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措施,减排任务进行了层层分解落实,燃煤电厂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污染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开始发挥了政策导向的作用。2006年,全国建成并投运的燃煤电厂脱硫机组、装机容量达到了1.04亿千瓦,是前十年脱硫机组总装机容量的4600万千瓦的两倍多。装备脱硫设施的火电机组占全部火电机组的比例由2005年的12%达到了2006年的30%左右,全国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超过每日1200万吨,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2006年的57.1%。
据统计,2006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428.2万吨,比上年增长1%;二氧化硫排放量2588.8万吨,比上年增长1.5%。这一结果与我们年初快报矿算数据、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增长1.2%、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长1.8%相接近。2006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呈增长趋势,但增幅明显回落,比上年分别回落4.6和11.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