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5年酝酿,国务院法制办公室近日公布了《殡葬管理条例(修订)》。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昨日称对修订稿“大失所望”。“出示死亡证购买墓地的条例将使百年后的夫妻俩被分开安葬,这不是棒打鸳鸯吗?”他建议,一张死亡证不能只购买一个墓地,最好能限量放宽到可购买3~5个。(5月16日《信息时报》)
这个《殡葬管理条例(修订)》从开始修订到征求公众意见,再到正式公布,经历了长达5年的酝酿,不可谓不慎重,尤其是近几年来社会上出现炒墓地的风潮之后,这个“一张死亡证只能购买一个墓地”的制度设计,显然是加进了现实的民生意识。
但是,殡葬改革毕竟不同于其他民生制度的改革,其他民生制度关注的是现实,是当前的生活,而殡葬改革不仅关注现实和当前的生活,还要关注此后的“生活”质量--即人对自身死后事的预先安排--相对于活在当前的民生意识,笔者称之为“后民生意识”。
“一张死亡证只能购买一个墓地”的制度设计,最终导致百年后的夫妻俩被分开安葬,显然就是缺乏一种长远考虑的“后民生意识”。夫妻合葬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不论对于逝者还是对于逝者的亲属,都是一种极其迫切的精神需求,忽略这种精神需求,就是对人性愿望和民生主题的生硬背离。
“后民生意识”关注的虽然是百年后事,但在本质上仍是一种人道主义意识,它是在民生意识之上的进一步延伸,是和谐的殡葬文化的展现。基于此,殡葬改革应该把视野放得更宽广一些,而不是仅仅从方便民政部门管理出发,不分青红皂白地进行一刀切。譬如,这个新殡葬管理条例还规定,墓葬用地或骨灰存放格位的用户不得向他人出让、转租墓葬用地或者骨灰存放格位。这一规定是试图禁止炒卖墓地的现象,但也在客观上将迁葬、合葬等“后民生行为”给杜绝了,其实有关部门完全可以像范英所说的那样通过限价来杜绝炒卖墓地现象。实际上,炒卖墓地现象发生的背后一般都有墓园经营者的操纵,没有墓园背后的推波助澜,个体民众是不会主动参与这类行为的。
一种具有“后民生意识”的殡葬改革,才是全方位的、人性化的殡葬改革,真正使阴阳两隔的逝者、生者各安其心。(作者:辛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