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茅台总经理乔洪究竟怎么啦,到哪去了?这个问题,就像未来股市是涨是跌一样难以回答。
“五一”长假过后,市场就有传言,贵州茅台总经理乔洪被双规,甚至有媒体引贵州省纪委人士的话,言之凿凿,乔洪涉嫌贪污受贿被调查;
5月14日,贵州茅台发布企业公告,声称乔洪即将任贵州省国资委副主任;
5月15日,有媒体求证贵州省国资委,得到国资委企业领导人管理处、办公室、政策研究室等部门一律“不知情”的回答;
5月16日,又有媒体透露,贵州省国资委党委副书记强调,乔洪确已调任国资委,但“还要配合其他一些工作”。
半个月来,市场关于一家国有上市企业老总去向的猜疑与演绎,犹如电视连续剧,疑云密布,跌宕起伏。
有意思的是,在这一关于“乔洪线路图”的追踪过程中,上市企业在市场关于信息及时披露的压力之下,以公告的形式,倒逼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在贵州茅台发布公告的第三天,当地国资委终于以接受媒体采访的方式,出面辟谣。尽管政府的回应仍然模棱两可,且回应方式也不算正式,但总算是给了公众一个交代。
事实上,在“乔洪事件”中,当地国资委的尴尬,还远不是信息披露不及时那么简单:
它引起公众对政府干部任命过程公开的追问——一个国有上市企业老总如何变身为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的负责人,这当中是否应该有公开考核?有公示?
这也引起公众对干部监督过程公开的追问——当地国资委关于乔洪上任之前“还要配合其他一些工作”,背后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这当中蕴藏着什么样的规则?倘若乔洪没有问题,监管部门为何迟迟不以正视听;倘若乔洪确有问题,监管部门如何解释乔洪的“调任”?
类似这样以市场经济信息及时披露挑战政府信息公开的,“乔洪事件”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事实上,在早前的SK—Ⅱ事件、麦当劳肯德基违法用工事件,乃至更早的牙防组事件中,我们都能看到一个正在成熟的市场对政府信息公开、对政务公开的迫切需求。这些事件就像一个个放大镜,将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面对一个逐步规范、公开的市场时的尴尬充分暴露。
那么,该如何应对呢?是顺应潮流、自我革新,还是犹犹豫豫、踯躅不前?这恐怕不难选择。因为,政府信息公开及时与否,政务公开程度高低,不仅涉及市场投资者、消费者切身利益,更影响市场制度建设——有多少上市公司借政府信息公开不及时、政务不公开,而违规披露不实信息?有多少违规者因此赢得“危机公关”的时间,逃脱法律规章制度的惩戒?
“乔洪事件”还没结束,不管乔洪未来如何,希望当地政府部门能及时予以披露。这不仅对公众有个交代,更有助于维护政府部门的公信力。(郝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