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15日电 题:潘岳不喊冤 展现官员应有的风度与见识
作者:滕郎
在今年3月31日长城脚下的一次“环保公益日”宣传活动上,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遭遇沙尘天气,而这一幕被在场的记者抓拍下来,成为第二天的热门新闻,网上说这是大自然给环保局的报应。近日央视《对话》栏目把这张颇具戏剧性的照片带到现场,调侃起前来做客的嘉宾潘岳,问他冤不冤,潘岳并没有推卸自己的责任,而是坦然地说:“我觉得没有资格喊冤,不管哪一级官员都没有资格喊冤。”面对向全国观众展示的“丑陋的形象”和记者的调侃,潘岳不仅表现出了一名政府官员应有的风度,而且也表现出了高人一筹的见识。
潘岳没有因为媒体公布了自己的“不雅之照”而恼怒,反而对拍下这组照片的记者表示感谢,并要推荐为年度环境新闻奖:也没有认为这是媒体故意找环保部门的难堪,而是进行反思,认为包括环保部门在内,面对沙尘暴多次侵袭北京城的事实,不管哪一个部门,不管哪一级官员都没有资格喊冤。这不但了体现了一个政府官员对待舆论监督的正确态度,也反映出他对公众高度关注的环境问题的切身认同。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到现代政府官员在处理官员与媒体之间关系时的平和心态与民主方式。这张新闻照片的新闻点在于在一次环保公益活动上环保总局领导现场遭遇到了沙尘天气的袭击,而作为一直为中国环境保护振臂高呼的政府高官对这张照片做如何反应,则是观众的另一个兴趣点,当然也是另外一个新闻点。媒体之所以对这样的照片感兴趣,不是为了猎奇,也不是为了拿官员来“开涮”,而是替公众表达了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对政府解决环境问题的期待,可以说这个新闻点实质上是民意的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是公众情绪的宣泄。对于媒体表达的这种民意和公众情绪,积极引导可以产生积极的力量,从而使公众成为政府的盟友,共同推进环境问题的解决。潘岳看到了这件负面新闻中所隐含的正面信息,看到了媒体在推进环保公众参与方面的价值功能,所以他说,如果“丑陋的形象”能唤醒国人,唤醒社会,关注严峻的环境形势,愿意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做出“形象牺牲”。
政府与媒体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媒体的监督是对政府行政权力的制约,是对政府履行职责的鞭策;媒体是民意表达的主要渠道,也是政府与公众沟通、获取支持力量的重要管道。一个执政为民的政府,不可能只表达官方的声音,只注重官员的形象,而要表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眼下,建立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呼声高涨,一些地方也在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媒体监督,打造阳光政府、亲民政府。政府与媒体的“天然对抗”变为“良性互动”,需要政府官员的肚量、见识与责任感。政府官员要经得起批评,谦虚接受媒体的监督,有时即使批评不那么善意,也应该宽容一点;要充分认识到媒体监督的价值,发挥媒体的角色功能,不要认为自己的话是金科玉律,自己的形象就要光辉灿烂;要把履行自己的职责放在优先地位,而不要为了维护个人的官员形象,剥夺媒体的监督权和公众的话语权,损害公众的利益。
一个有见识的官员、一个有责任的政府是不应该躲避、防范媒体监督的,是不怕媒体“揭短露丑”的,否则,就可能像鲁迅所讽刺的那样,“红肿之处,艳如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但愿有更多的政府官员,以卓越的见识、开发的胸襟和强烈的责任感接受媒体的监督,建立和谐的政府与媒体、官员与民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