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细说当年
据当地人介绍,当年“红月季碗”的设计师李人中还健在,经多方联系,记者才能拜访到他。李人中今年70岁,身体不是很方便,但谈起当年设计“主席瓷”的往事,老人家仍很兴奋。
李人中道出,1974年他只有30多岁,在群力瓷厂当总工程师,接到任务后,感到压力很大。“当时花面设计要求突出政治,要有全国代表性,12厘米碗内要求有花。为设计出合适的花面,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内心很焦急。到底怎样设计?怎么也理不清思路。我老伴看到我这样不安,问我是怎么回事。我将这事告诉她后,她就建议我设计月季花画面,因为月季花又名月月红,象征全国山河一片红。我听后觉得有道理。思路确定后,其它问题就迎刃而解,很快就能把设计图稿交给上级。一星期后,经上级审查定稿,同意投产。”
李人中还清楚记得,任务完成后,为了奖励参与制作者中少数几个成绩突出者,厂党委经请示上级同意,每人发了一件次品瓷器以作纪念,余下的全部销毁。而醴陵自1974年为毛泽东烧制专用的釉下双面五彩薄胎瓷以后,就再也没有生产制作主席用瓷,所以“主席瓷”才成为“绝品”。记者问李人中有没有留一套作纪念,他肯定地回答:“我没有留。”
绝世珍品难再求
据了解,醴陵“主席瓷”绝大部分收藏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南海丰泽园等处,流落民间的不足200件,这也是收藏界珍若拱璧的原因之一。
据李人中介绍,当年制作“主席瓷”选用的湖南洪江市的大球泥(这种泥粘度好,质地白,烧制瓷器成型好,透光好,是萧瓷的优质上等泥料),也因过度开采而在一年后绝迹。
2001年,经中央批准,醴陵用当年为毛泽东主席制作专用瓷器剩下的封存近30年的瓷泥再制毛瓷取得成功,再现当年毛瓷风采。这批复制“主席瓷”共烧制了2001套,得到收藏界的追捧,拍卖价格一直高企。
2004年,剩余瓷泥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的“红色瓷典”中被特批使用。这批醴陵瓷器集合了多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共同创作,烧制了2万套才遴选出这2004套精品,极为珍贵。
记者试图走访当年烧制“主席瓷”的窑炉,但据群力瓷厂的职工解释,当年烧瓷是用煤窑,几十年后,现在已经使用天然气新式窑炉,老窑早已拆掉了。
进贡宝物 扬名海外
醴陵陶瓷文化历史悠久,经考古发现,那里陶瓷生产可上溯至东汉时期,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1906年,辛亥革命后曾出任国民政府国务总理的湖南人熊希龄,与醴陵举人文俊铎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兴办“湖南瓷业公司”,引进人才,从外国购买设备,令醴陵瓷异军突起。
1907年至1908年,湖南瓷业学堂研制出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被业内人士及国内外舆论赞为“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当时,醴陵生产的釉下彩瓷还当作贡品进献给慈禧太后。
1915年2月,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工程竣工,在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举行“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参加博览会的湖南醴陵釉下彩瓷“扁豆双禽花瓶”,因瓷质细腻、画工精美、五彩缤纷,所以和茅台酒一同夺得最高金牌奖。
“釉下五彩”工艺属绝密
釉下五彩瓷在经历了短短的10至20年发展期后,却受多次战争影响,醴陵釉下五彩瓷生产中断。从事陶瓷设计工作50多年的工艺美术大师陈扬龙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主席亲自过问下,1955年醴陵成立湖南陶瓷研究所。
研究所从乡下请出唯一健在的釉下彩老艺人吴寿祺传授釉下彩技艺,陈扬龙是吴寿祺的第一批学员。吴寿祺出山后,一面培养釉下彩绘人员,一面改革传统工艺,将“三烧制”改为两次烧成,令釉下五彩工艺得以“复活”。
“直到现在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烧制配方仍然是绝密!”陈扬龙称。
1956年,经中共中央正式下文批准,国家财政拨款800万元人民币,在醴陵官立窑场原址重新建成了全国唯一能烧制釉下五彩瓷器的专业瓷厂——群力瓷厂。从1958年开始,醴陵“官窑”便承担为国家领导人和中央机关烧制瓷器的任务。 (姚进、谭锦屏、何耘)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