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萌:当时间走到2006年,中日关系有了一些回暖的迹象,我们来回顾一下去年发生了什么。
2006年中日关系破冰解冻
10月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北京,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举行了首脑会谈。
据中方统计,2006年1月至10月,日本的访华人数达308.1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9.87%。
据日方统计,2006年1月至8月,中国大陆访日人数达到66.77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0.20%。
日本内阁府2006年12月发表的“外交舆论调查”显示,认为日中关系“良好”的日本人为21.7%,虽比上次调查改善两个百分点。
李小萌:2006年中日关系破冰解冻,8月15日还是参拜了靖国神社,但是10月8日新当选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访问了北京。
陈昊苏:是的,刚才说政冷经热、上冷下热积累到一定时候,双方的有识之士都感到很焦虑。因为这样两个大国,尤其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长达五十年的对抗,给双方人民带来那么大的痛苦和牺牲,所以大家要忧虑了,难道我们在21世纪开始的时候,不是走向和平,而是要重复20世纪的经历?当然不应该这样,双方都在想法要改善这种状况,所以这就有了2006年3月底我们对外友协和中日友协邀请日本方面的七个对华友好团体的会长同时访华。这些友好团体其实是经常来访问的,但是七个会长同时来访,这还是第一次。
李小萌:数字和规模都是史无前例的。
陈昊苏:对,我们中方也有五个团体,这里面就包括了我们的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和全国青联,还包括贸促会,就在一起举行了一个会议。我那时候说,我们第一步的目标是中日关系要走出困境,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但第二步的目标就是走出困境后还要继续发展,还要实现世代友好,不是一时的问题,要看得更长远一点。这次活动特别重要的就是胡锦涛主席会见了日本的七团体的负责人。胡锦涛同志的讲话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他是郑重地代表中国的官方,中国的政府,明确地宣布,中国政府重视发展对日本的友好合作关系。然而不能回避问题,由于日本少数的领导人开倒车,就是参拜靖国神社,成为中日关系当中的一个症结。
李小萌:胡锦涛主席的表态就是在接见日本七团体期间表的这个态,可不可以说这就是民间外交的活动当中给了官方外交的一些表态的机会,促进的机会?
陈昊苏:我们通过民间外交的沟通,搭建一个平台,那时候官方的领导人之间没有什么直接的接触,与民间人士接触是很要紧的。事后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向日本方面的人士解释中国的立场,胡锦涛主席见了日本七团体的负责人,表达了中国改善中日关系的愿望。在双方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当9月20日日本政府改组以后,安倍晋三担任首相以后,他做出了决断,对这一点我们是非常欣赏的,他10月初的访问成为破冰之旅,中国方面当然是寄托了很大的善意,我们是一种呼应吧,你既然有这样善良的愿望,表示愿意和中国友好,中国没有理由拒绝。当然我们就希望今后几年,中日关系一步一步地走出非常僵硬的状态。这是一个历史的经验,我们都应该吸取这样一个历史经验,温家宝总理要到日本去访问了,他叫融冰之旅,破冰的时候坚冰是打碎了,但是航道上还有各种各样的冰块,没有融化呢,希望这次访问真正融化掉。这样中日之间友好合作的航道就可以畅通无阻了,这是我们的愿望。
李小萌:中日关系有过非常亲密的蜜月期,也有过所谓的冰冻期,像我的同事白岩松去日本做了一次很深度的采访,他回来之后他的感受是说,从现阶段来看,我们既不能追求像情人一样的亲密,当然不能敌对,所以最理想的是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朋友关系,您的观点呢?
陈昊苏:我认同这种观点。中日之间,在日本我们的朋友很多,他们对中国是非常热爱,有的人把中国当作他的第二故乡。我给你们介绍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的专务理事白土吾夫先生,他据说访问中国已经有二百多次了,在比较年轻身体很好的时候,一年都不知道多少次到中国来。那个时候中日之间还没有直接的航线,他就得绕道香港,步行走过罗湖海关,进入中国,所以到一次中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恐怕要好几天的时间,但是他坚持对中国的友好事业,在中国交了很多朋友,这样的友好人士是把中国当成情人的。他在去年去世了,我刚刚接待过他的夫人,他的夫人过去不怎么到中国来访问,因为她的先生是来公干,一般夫人都不来的,我们为了追怀这位好朋友,接待了他的夫人,他的夫人把五十年来中国方面一些名人,包括郭沫若会长、楚图南会长,有名的书法家送给他的书画作品全都带到中国来了,她说这都是她先生多年从事友好交流工作,中国方面的朋友赠给他的宝贵礼物。她现在觉得自己身体很不好了,年纪也很大了,没有办法保存这些东西,她就把它送回给中国,由我们对外友协来帮她保存。这些礼物确实是反映两国知名人士,文化界高层人士的那份友好感情,特别值得我们后人敬重。我还介绍一个朋友,日本有一位老人叫远山正瑛,他大概到七十多岁以后,对中国的绿化事业非常热衷,每年都要到中国来,到内蒙古,去治理那个地方的沙漠,那个地方叫恩戈贝吧,他不仅自己来,还带着他的一些朋友,一些亲戚,他每次来带好多人来,来了以后并不是游山玩水,不是到中国看看名胜古迹,就是直奔那个地方,在那个地方种树。他曾经说过,我年纪太大了,如果我能多活比如十年、二十年,我就想把这片沙漠真正变成绿洲,最后他去世了。这个人,我就想到他是新世纪或者20世纪末年的白求恩。大家知道白求恩,毛主席曾经说过,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这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远山正瑛先生,他是把中国人民的绿化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也是一种国际主义的精神。我们愿意做一些民间友好交流的工作,使这样的人更多一些。
李小萌:我想中日两国应该都是高度关注在年轻一代心目当中中日关系究竟是怎样的,今天我们现场就都是年轻一代,有中国学生、日本学生,刚才听过我们陈会长整个的讲述之后,有什么问题想跟他交流吗?我们先问问日本的同学,好吗?刚才陈会长讲到,你听懂了百分之多少?
观 众:70%。
李小萌:那可以了,可以提问了。
观 众:我是来自日本的,现在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中文的学生。最近几年中日关系有了好转,这一点非常高兴,但是也有担忧,就是以后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因素?
李小萌:你最担心的是什么呢?
观 众:这个很难说,就是在历史问题上有点担心,所以我想问一下,以后会有哪些不好的因素或者我们要注意的是哪些方面的东西。
李小萌:好,谢谢你。
陈昊苏:确实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担心,中日关系在去年实现了转寰以后,到底是继续往前走呢,还是停顿下来,还是又回过头去,恢复到过去不太理想的状态呢,可能性都是存在的。应该是双方的政府以及双方的民众共同努力,推动中日关系巨轮继续前进,已经破冰了,然后融冰,还要在比较畅通的航路中乘风破浪,继续前进,这是我们的愿望。要弄清楚一点,就是中日之间现在政治关系实现了转寰,但并不等于所有问题都解决了,有关历史问题的认识还有不一致的地方,所以现在双方也在进行讨论。另外在现实的经济合作、文化合作方面也有很多的事情,比如贸易方面的问题,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到底用什么方式来解决?我的看法,现在的外交不是非此及彼,不是你死我活,我赢你输,应该是一种互利共赢的模式。我们决定了一件事情,它对双方都是有利的,要评价起来,大家都赢。不要永远是一方赢,另外一方输,如果是这样,关系不容易搞好,而且它积累到一定时候,又会爆发出新的冲突,互利共赢很要紧。中国提出建设和谐世界,有人把它概括为微笑外交,或者友好外交,实际上我们就是一个原则,我们想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很好,我们也应该让别的国家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很好,不能够把所有的利益都由中国一家独占。过去我们蒙受侵略,就是有人来侵略我们,他们把所有的利都拿走了,中国什么利也没有,中国受到的只是损害。孔夫子说过这样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过去受到别人侵略我们的痛苦,我们就不会把这样的痛苦再强加给别人。有关中日之间今后能不能和平发展的问题,我们抱着巨大的信心。只要是中国人民坚持这种立场,应该可以维护和平的前途。
李小萌:刚才这个同学提的这个问题,让我感觉其实你心里是有一些担心的,这种担心影响你自己在生活上的选择吗?比方说是更长时间留在中国,还是说早一些回到日本去?
观 众:不管会有什么事情,我想为了中日的交流做出贡献,可以留在中国。
李小萌:好,谢谢你。还有同学想提问题吗?那我们就请一位中国学生。
观 众:我是北京语言大学日语系的学生,因为我是日语系的学生,所以我经常参加一些各种活动,跟日语有关的,我发现一点就是其实日本有很多的组织团体,他非常积极地组织一些活动,但是中国方面好像这样的活动比较少,我们参加的全都是日本方面组织的活动,我想问,既然我们中国其实因为今年是2007年是中日体育文化交流年,是新的期待、新的未来,那个标语,中国方面会不会也组织一些这样的比较大型的活动?
陈昊苏:现在这样的活动其实是很多的,但是它们的覆盖面确实都是有限的,我们对外友协和中日友协也举办过相当多的中日之间的交流活动,但是我也知道可能在座的有些朋友不一定能够去参加。我的看法就是,我们应该提倡不同的单位多组织一些这样的活动,加在一起它的覆盖面就会很大。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五周年,所以对外友协和中日友协也策划了一些活动,比如说因为我们是负责中日友好城市工作的,中日友好城市从1973年开始建立最初的两对,友好城市工作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天津和神户、上海和大阪是属于最初的两对,不光是中日之间的前两对,也是整个中国和外国的前两对。到去年我们突破一千四百对,中国和日本之间是二百三十三对,你想这个是相当大的数量了。我们准备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五周年的时候举行一个友好城市的乒乓球赛,参加者是一些小学生,这些小学生是以友好城市为单位,比如上海和大阪共同组织一个队,天津和神户共同组织一个队,这是所有的友好城市他们之间来开展友好的比赛,当然输赢这不是很重要的,关键就是大家在一起参加一场活动。刚才我提到的调查,其中设定了一个项目,就是问日本人,你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中国的,直接到过中国的,或者是和中国有联系的,在中国有认识的人的,这样的人就比较少,比例相当低。问中国人,也是一样的,你怎么了解日本,去过日本的很少,与日本有联系的或者有认识的人也很少,大多都是通过新闻媒体的这种渠道。媒体的渠道就很难说了,因为我们也知道,如果这个媒体本身是不很公正,他所做的这种报道恐怕就对青年人有一种误导。我认为我们还是要创造机会,让这些青年人能够直接在一起进行交流,熟悉对方的人,熟悉对方的文化、历史以及现实,这是我们的一种愿望,希望什么时候搞得更多一点。
李小萌:前面您讲的那些今年的活动计划,毕竟它还是依托于一些团体的,其实按照陈会长的观点来看,在座的每一位都是民间外交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您曾经说过,任何一个公民到对方的国家去生活,了解那里的文化和历史,跟那里的人们交流建立友谊,就是在做民间外交工作。
陈昊苏:是,确实是,我想强调一下友好城市,刚才我说了二百三十三对,这个数量很大。我想可以这样说,它是一个基础,因为两国政府关系的发展,地方政府也是可以有发言权的,如果友好城市的交流搞得越多,这种基础就越雄厚。它又是一个动力,对双方城市来说,在发展过程中,都可以从对方城市得到一些支持,或者一些推动。另外它是一个渠道,双方的市民可以通过友好城市的渠道开展一些交流,听说我们的一些省市,因为和对方的县、市是友好省县友好城市,他们也组织一些市民的观光团进行互访,这就是一种交流的渠道,现在我们的人员交流实际上是相当充分的,在政治环境比较好的时候,这样的交流应该更多地开展。另外还有一个就是窗口,通过对方的城市,可以认识对方的国家,这个工作挺有意义的,友好城市工作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件事情。
李小萌: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五周年,相信您也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所以祝您接下来的工作顺利,也感谢您今天到我们的节目中来,谢谢您,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