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过去的公交改革,都是在公有制的框架内进行的,使得企业没有积极性去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
要想既提高效率又提高服务水平,政府必须与市场脱钩,让企业自己去经历市场的考验,最终用实力和服务说话
★ 本刊记者/王寻
2007年伊始,北京推出“低价公交”,空调车由2元起价改为1元起价,并且实行刷卡4折优惠,学生则为2折。如今2个月过去了,在资深交通专家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同时又是现任北京巴士公司独立董事的张国伍看来:“北京公交改革执行的效果很不理想。”
北京推行“低价公交”,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低票价去吸引乘客,从而减少私家车的出行,最终缓解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尽管改革之后,北京公交每天运送乘客较过去的确增加了约5%。但据北京公交集团负责运营的副总王新声介绍:“吸引来的客源主要是那些低收入者,他们原本的出行方式是步行或骑车;另外还有那些原先采用摩的或‘黑车’出行的人群。”
“对于那些买得起车的人来说,他不会图省下的那几毛钱,他们更加关注出行是否足够便利、舒适。”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原所长史其信教授说。
政府埋单:未知的亏损,未知的补贴
“低价公交”完全依赖于政府的埋单。2006年12月18日,北京市交通委对外发布《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意见》:预计今后市财政每年将投入40个亿用于公交各项建设。“低价公交”的推行,不但在国内是首例,在国际上也罕有。如此巨大的投入到底是长久之策,还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呢?“我们也有着担心,这个钱未来投入会越来越大。但是我们也不好提出质疑,不管上面政策如何变化,公交集团照做就是了。”王新声这样说。
但北京市交管局原副局长、北京市交通委专家委员会委员段里仁认为:“2006年北京市政府财政收入已经达到1029.8亿元,市政府每年的税收收入都以10%~20%的速度增长,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既然市政府已经在这个方面下了决心,相关政策和资金就不会有问题。”
何忠(化名)已经在57路车队干了快20年,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公交票价改革后,由于乘客普遍开始使用公交IC卡,车队每天票款(出售纸质车票的收入)一项少收达2万多块钱。他说:“队长告诉大家:‘现在刷不刷卡都无所谓’;另外叫我们不用担心,说会对任务要求做出调整,大家的收入不会因为这个减少。”不过,到底如何调整,他到现在也不知道。
不但何忠不知道公交改革对于自己的最终影响,公交公司的副总王新声也一样不了解。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公交改革方案中所谓十几亿的票款专项补贴,只是一个估计数字,“没有人知道最后到底会亏多少。现在的钱首先是到了一卡通公司那里,然后再根据刷卡的情况,通过消费结算中心,消费多少就给我们多少。”而至于亏损全部是由政府补足,还是由公交公司再负担一部分,王新声说上级部门也还没有做出最后明确的指示。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