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改革的天平
“收入分配问题是综合反映社会利益分配的重要视角,不仅是两会的重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对本刊说。
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由投资和出口拉动型向内需增长型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居民的收入分配。若普通居民的收入水平不高,贫富差距悬殊,则依靠普通居民的消费能力拉动内需就成为泡影。
亚洲开发银行2006年9月发布的《亚洲发展展望更新版》报告显示,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速度令人担忧。中国的基尼系数已从1981年的0.3上升到2005年的0.4以上。
亚行认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主要是在教育、卫生和农民工及其家属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等诸多方面的机会不平等。
200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就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出总体措施:“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杨宜勇对本刊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继续成为本次“两会”讨论的重点内容之一,策略仍然是“补低、扩中、调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调整工资,属于“扩中”措施,相应地提高低保阶层和各类优抚对象的收入则是“补低”。对于高收入人群,则将继续从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和研究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改革入手。
“收入分配改革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谁配套谁的问题。”杨宜勇介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仍是第一要务,收入分配改革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大局。因此,包括加大农村最低收入保障制度的建设与改革,都将在保持政策延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有序展开。
公共用品提供的财政难题
据全国人大办公厅一位资深官员透露,从目前整理的今年“两会”政协委员提案及人大代表议案来看,相当一部分都是有关医疗、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而这些实际上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难点与重点。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即公共用品和准公共用品的提供。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应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尽享公民之福利。然而,钱从哪里来?如何提供这些用品?效率和公平如何实现? “我们要防止两种情绪的出现:或者被既有的困难吓倒,或者盲目乐观。”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良初在2006年11月接受本刊采访时说。
杨良初所言之“既有困难”,是指中国政府在提供公共用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时候所面临的财政压力。“盲目乐观”的背后,则是公众对于GDP15万亿和外汇储备达万亿美元的过分乐观。在他眼中,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履行政府责任、构建新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正视生产力的基础,既不能放弃政府应有的责任,又不能大包大揽。★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