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国际透明组织近日发布的我国清廉指数(CPI),反腐专家对其进行分析后表示,中国廉洁度呈总体上升趋势,但反腐形势依然严峻。“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博弈使我国的腐败进入了高发期、频发期。
反腐问题永远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每逢国际透明组织发布年度清廉指数榜,很多人总是眼巴巴地望着。在没有硝烟的反腐战场上,我们有过沮丧、有过愤怒、有过痛恨、有过失意,但从来没有失望。我国清廉指数从1995年的2.16升至去年的3.3,每一个小数点都见证着惊心动魄的反腐斗争。
以腐败指数作警示,以清廉指数作鞭策,国际透明组织的“两大法宝”撬动了全球眼光,也引发了无数人对于社会风气及公共权力廉洁度的多重思考。这一激发反腐斗志的指数考量法启发了笔者这样的思路:我们能不能建立自己的清廉指数、腐败指数监测体系,为各个行业、各个部门乃至各种腐败现象活跃的时段打分?
一些地方的交通、财政、建设、土地、药监及组织人事部门、公检法系统,由于近年来大案要案频发,被舆论称为“腐败高发区”。而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及黄金周,披着礼尚往来外衣行贿受贿、跑官要官的节日腐败也往往扎堆出现,因而被称为“腐败高发期”。至于腐败“高发”到了什么程度、权力运行程序存在漏洞的危险级别有多高,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缺乏细节的监督难免会有疏漏,我们的反腐机制应该像网络杀毒程序一样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笔者建议有关部门不妨从这个春节开始编制我们自己的反腐监测程序——既然春节是典型性节日腐败发作期,纪检监察部门就应该比照假日办发布交通预警、天气预警的做法,将上述表象归纳整理,换算为腐败预警,为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发布节日清廉指数。
面对节日腐败,反腐不应该有节假日,对节日期间的官风世风进行“全息扫描”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