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做人不能忘本
受访人:老宝安居民 邓奶奶
邓奶奶出生在宝安,亲历了深圳从边陲小镇到现代化城市的巨变。邓奶奶的父亲是马来西亚归国华侨,算是有些家底,比普通的农民生活的要好一点,但即便这样,当年也只是能吃饱饭而已。小时候不懂事,总觉得人家的饭好吃,一次,拿了一碗米饭去跟别人换番薯饼,结果发现这东西味道很差,吃了肚子老是胀胀的。邓奶奶还记得,她的妈妈还笑话说“看你以后还馋不馋人家的饭。”
“过了些年后,改革开放搞包产到户,队里给每户农民分了自留地、自留山。这一来,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了。深圳成立特区,全家都迁到了市内,成为了居民,吃起了商品粮。”邓奶奶舒心地笑了。
邓奶奶每逢节假日都要去莲花山上看看小平的雕像,她说,做人不能忘本啊,没有小平,哪有如今的好日子啊。
12 环境越来越好,收入年年见涨
受访人:塘坑新村居民 陈仕荣
陈仕荣老伯讲述自家的幸福生活,顺手就指了指塘坑新村小区里一栋栋的小洋楼,连说了两个“想不到”——“想不到我们也能住上和城里人一样的花园小区,想不到这十几年来周围变化这么大,而这一切都是小平给我们带来的呀!”
陈老伯家所在的塘坑新村由高质量的建筑单位设计,注重邻里交往空间,采用一户一层,每户使用面积298平方米,是一个典型的配套设施完善、生活环境优美的文明新村。
“环境越来越好了,想来办厂的人越来越多,人气也越来越旺了!”陈老伯说,改革开放以前,每年的人均收入就是几百块钱,农村要发展,最重要的是吸引外商投资落户,环境不好没人会把工厂搬进去。经过规划,改善了环境,塘坑来了越来越多的工厂,居民的收入也是年年见涨。
13 买了房子买了车
受访人:退休干部 上官长松
上官长松和老伴一早上了莲花山,在小平塑像前献上鲜花,鞠了三躬。他们从山顶广场俯瞰市中心区,心情不由像涨潮一样起伏。“深圳确实是个干事创业的好地方,我的女儿女婿都是6年前才到的深圳,经过几年打拼,如今工作都很有起色。”上官说,刚到深圳时,女儿女婿租一间小屋,两年后就买了自己的房子,再过两年又买了车,“孩子们孝顺,我们老家在北方,每年天一冷,都会把我们接到深圳,享受这南方的冬日暖阳,真是舒服。”
“深圳变化发展也真快,每天都有新进步,真正的日新月异。”上官笑呵呵说,5年前到女儿女婿在南山区的新家时,周边公交车还不是很发达,出行购物还都不很方便,第二年来时周边不仅多了高楼和购物商场,道路也顺畅了,公交车次也多了,小区周边一片繁华。“我们每天买菜,在附近转悠转悠,挺好的。”“老头子在深圳过得可开心了,很快交了一帮老朋友,每周都约着一起搞搞文娱活动,唱唱京戏什么的,每天的活动安排得挺满的。”老伴汤阿姨补充说,社区和谐,众人开心又安心。
触景生情,上官朗诵起了自己几年前第一次登莲花山拜谒小平塑像时创作的一首诗,以作怀念:“哲翁远举步莲山,万紫千红锦绣添。真理卓然越千古,人民赤子瞻永年。”
(记者 王轲真 冯杰 罗雪燕 蔡佩琼 马璇 袁粮钢 张晓 滕礼 李舒瑜 甘霖 肖意)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