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国的腐败越反越严重的说法,中央纪委副书记、秘书长干以胜认为,这不符合实际情况。统计数字表明,2003年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工作力度不减的情况下,每年查处的违反党纪和政纪的案件在总量上是逐年下降的。2006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严重违纪并且受到司法机关处理的案件,同比下降了10.9%。“这充分说明,腐败滋生蔓延的势头正在得到遏制。”(《中国青年报》2月14日)
中国的腐败越反越严重是民间不少人的认识,而权威人士则予以否认,孰是孰非?从理性角度说,我倾向于干先生的说法,因为他毕竟拿出了较为翔实的数据,比之经验所得更为科学。那么,公众为何有“中国的腐败越反越严重”的错觉?
首先,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到位,公众知情权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公众对腐败状况的认识和感受,大部分来自媒体,而媒体在报道和披露腐败案件时,常常严重滞后,并且语焉不详、讳莫如深。这固然与反腐败工作的特殊性有很大关系,但恐怕与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缺乏坦诚的勇气也脱不开关系。这必然会给公众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譬如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表述:某某官员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被调查。人们肯定会有这样的本能反应:为何直到几年后才案发?是不是有保护伞?他是不是一个牺牲品?
其次,监督机制仍然不够健全和完善,尤其是社会监督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可否认,随着近几年反腐力度的加大,尤其是几个省部级高官的落马,我们反腐败工作的成绩和效率看得见,但为何还是让人无法乐观呢?纵观郑筱萸案、陈良宇案等,这些官员负责的相关领域早就漏洞百出、问题重重了,他们的落马虽让公众欢呼,但人们的心情无法轻松,因为我们没看到平常的监督机制发挥作用,他们的出事似乎总带有意外和偶然因素。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问题是,我们目前对举报人的保护还远远不够。据2月13日《新华网》报道,去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案件有46.2%来源于信访举报,可见举报人的作用有多大。但他们的处境又如何呢?想必稍微关心一点时事的人都很清楚。可想而知,社会监督是如何艰难,公众又怎么会不感觉“腐败越反越严重”呢?(吴龙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