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十二月二十二日电 题:汪道涵逝世一周年:大陆人士聚沪忆音容
中新社记者 许晓青
“申江水阔百年初现鸿图愿,海峡月圆万里同怀硕儒风。”
一年前的十二月二十四日,备受两岸景仰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在上海驾鹤。时光荏苒,在汪老逝世一周年即将到来时,今天百余名大陆各界人士聚会上海座谈,追忆这位被誉为“智者”的老人。
就在昨日,汪道涵的骨灰低调落葬上海市郊一处人文墓园。汪老女儿汪静今日证实:上海是父亲生前热爱、并为之呕心沥血的地方,葬在上海这片土地上是父亲的遗愿。
“两岸之道,唯和与合”
“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章念驰今天再度吟诵了汪老生前为追忆辜振甫先生所撰的吊唁信函。
与汪老相识、相交十多年的章念驰感慨道:汪老致辜老家属的这封吊唁函,是汪老人生最后一段岁月中少数见诸报端的文字,也特别具有启发性。章念驰表示,在汪老辞世一年后,再看两岸关系的发展脉络,人们会发现其实“和”、“合”的理念是如此精炼,这其实代表了两岸民众的共同愿景,两岸“和与合”也是台湾的主流民意。
“治国之道,在于得人”
全国政协常委、交大校友万学远特意从北京赶来表达追思之意。他说,“治国之道,在于得人”这八个字是病榻上的汪老留给自己的最后箴言。万学远早年曾在上海市府追随汪老工作近八年。据他回忆,当年汪老经常提示:“一百个谨慎,挡不住一两个疏忽”,以此警示身为人民公仆,需时刻严于律己。
对此,与会的同济大学世界银行研究中心主任彭运鹗也有同感。彭运鹗说,汪老多年前曾为研究国际金融的他留下箴言,如“上海不缺高楼大厦,缺的是金融管理”,又如“上海人不要太精明,做事一定要讲诚信”。彭运鹗说,如今想来,汪老的话果然发人深省。
“汪老仿佛还在我身边”
“汪老仿佛还在我身边”,这是座谈中大陆学者反复提及的感言。上海台湾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严安林表示,汪老走了,但一年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总觉得他还在身边,并没有“走远”,因为他倡导“两岸同属一中”、致力于统一大业的精神留了下来。
汪道涵先生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今日还披露,今年是上海交大一百十周年校庆,汪老虽未赶上盛典,但在他辞世前还惦记着母校,并曾表示:有时会梦见美丽的母校校园,还有和老校友在一起的情形。
据悉,就在去年,卧病在床的汪道涵正式将自己青年时代的一张黑白人像照赠与交大,这幅以往从未面世的老照片,如今被收入交大编纂的《怀念汪道涵》。该书还刊载了六十多篇海内外人士缅怀汪老的雅文,于今日宣告付梓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