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对赤脚医生水平不放心
按照主管部门公布的村卫生所建设标准,新的诊所占地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至少应有1名能用中医知识防治疾病的乡村医生。所有从业人员应具备执业资格。
除此之外,还应该配备一些必要的设备,除了听诊器等老三样外,身高体重计、紫外线消毒灯(或车)、基本健康教育设备(电视、VCD)、地站灯等以前没有的诊疗设备都要求配齐。
这次新建标准化村卫生所,孟福祥和王合乾都在试点范围之内,他们希望借这个机会,把诊所“搞得像回事”,毕竟这个机会难得。
一位老卫生工作者说,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政府就没有固定的投入,村医基本上属于自生自灭,只是一些老赤脚医生在支撑。这次政府补贴一部分资金,目的是引导村医增加投入,改善病人就医条件。但在采访中,这些村医表示,硬件只是一个方面,要想解决村级医疗问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最要紧的就是村医的再教育问题。
记者在舞钢采访时,经常听到村民说,不是不去村卫生所看病,而是对他的水平不放心。在舞钢市卫生局,记者了解到,该市的村医基本上都是原来的老赤脚医生转变而来,大都没有受过正规的医学教育,只是后来经过培训,取得了行医资格。
曾经以受到温总理接见而闻名的开封村医马文芳也对记者表示,目前,村医最急迫的任务就是“培训”,不提高乡村医生的水平,村医就没有前途。
事实上,这一点在农村已体现的很明显。记者在舞钢采访时了解到,该市枣林乡罗庄村的王合乾因为有中医治疗妇科病的“传家宝”,甚至吸引了周边县市的病人前来就诊,而一些没有技术优势的村医则“门可罗雀”。
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村医具备了相应的技术水平,能够承担一些日常病的诊治,会大大降低农民的看病成本。该市尹集镇张庄村的村医李宽玉说,他做个阑尾炎手术才400多元,而这项手术大医院的报价在千元以上。
对此,河南省卫生厅基妇处副处长王耀平说,在建设好标准化卫生所之外,将逐步启动村医的培训,去年是传染病防治培训,今年是急诊急救培训。
除正常培训之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杨丽霞提出,政府应改变现行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每年的医学专业中,提供一批享受国家助学金制度的名额,让愿意为农村基层卫生事业献身的学生报考,毕业后定向分配,并纳入财政预算。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医疗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政府承办的城市医疗机构应无偿地为农村地区医疗技术的进修学习提供条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