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16日电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与产业过度集中,出现了区域间人居环境不平衡、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城市土地消耗速度惊人等一系列影响人居环境整体质量的问题。《光明日报》的报道指出,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人口基数太大,历史欠账过多,沉重的人口负担已经成为建设良好人居环境的最大困难。这种人口压力现象与资源、环境现象等一起被学者们称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高级难题”。
“形象工程”加剧城市矛盾
据报道,11月中旬,在北京召开的“21世纪城市规划、发展与管理”项目总结会上,联合国专家和“中国城市发展问题”课题组专家共同呼吁,要高度重视城市规划,用科学规划推动中国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据“中国城市发展问题”专家组观察,中国多数城市存在并依然热衷于形象工程,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修建宽马路、大广场,移植大树进城,打造超规模标志性建筑,跟风建设开发区、大学城、高尔夫球场等。这些“形象工程”浪费了资金和土地,消解了地方文化和城市特色。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邵益生指出,目前,自然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人居环境脆弱也已经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形象工程”加剧了城市矛盾。专家指出,中国依赖矿产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有178座,约占城市总数的27%。在发展欲望的冲动下,一些地方不顾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盲目做大城市规模,人为造高资源需求,加剧了能源与耕地紧张的矛盾。
城市规划面临诸多“尴尬”
目前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与中国城市所处的特殊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这些问题是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过渡、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殊历史现象,是中国城市发展面对全球化、城镇化、市场化新形势出现的不适应症状。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王西琴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迫切需要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报道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逐步推进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必然要面对一系列社会问题。城市发展的扩张性与规划的约束性就构成了一对需要认真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报道指出,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面临着诸多“尴尬”,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规划在社会地位提高的同时,其社会功能却存在着明升暗降的现象,在不少情况下,城市规划被曲解,成为一种技术工具;二是城市规划工作的法律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对于土地市场的引导与调控十分有限;三是城市规划的政策伦理有待重新确立,重规划编制、轻规划实施的现象经常出现。专家们认为,在以科学规划解决城市发展中,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面临的突出问题,促进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推进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等一系列关系。
需依靠城市规划强有力的约束
邵益生指出,中国城市的发展比以往世界任何国家的进程都更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中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发达国家过去两百年间面临问题的累积。以法国巴黎为代表的一批世界著名城市长期稳定发展,正是依靠城市规划强有力的约束,保持了长期、持续的健康发展。它们的实践证明,城市规划对于城市有序发展意义重大。
专家们提醒,特别在新农村建设中,更要十分重视规划的作用,强化规划的权威;要用科学周密、论证充分的规划指导新农村建设,切实防止因规划不当乱建滥建,防止借建设名义不自觉地破坏乡土文化。(陆彩荣)